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8月下期
现代治理体系下推进我国应急管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的思路/李国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国胜
日期:2021-09-27 16:08:52
事故的重要职责;各类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和社会应急力量担负着特定区域和行业领域的事故灾害应急抢险救援任务。
第五,国家应急信息传播系统进一步健全。近年来,在应急管理部门主导下,我国构建了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应急管理新模式,通过及时发布、披露应急信息等举措,有效提升了面向公众和社会的突发事件应急信息精准传播能力。此外,对于突发事件的正面宣传、舆论引导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引导方式也更趋多元化,通过应急系统自媒体传播矩阵、完备的信息发布机制、与主流媒体的良性互动以及逐渐提升的舆情应对技巧,高效引导社会舆论正向发展。
二、当前我国应急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
首先,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不够完善。目前,我国各级各类应急预案数量庞大,但总体质量不高。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设计中,虽然参照了世界上许多成功的经验,但国家总体预案只是框架型的,指导性、理论性强,操作性、实效性弱,而地方政府在制订应急预案时又常常克隆上一级政府的预案,普遍呈现出“上下一般粗”现象,缺乏个性化和精细化,加之缺乏常态化的应急演练,一旦突发灾害事故,常常出现预案启动不灵敏的情况,甚至难以派上用场。有的单位对应急预案一编了之,束之高阁成为普遍现象;有的单位存在侥幸心理和麻痹思想,尚未制订相关的应急预案,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陷入被动无序局面,甚至错过突发事件处置的最佳时期。
其次,地方应急管理机构作用发挥不充分。目前,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均已成立了专门的应急管理机构,但这些机构缺少专业性、综合性人才,在应急管理实践中过于重视领导经验而专业能力不强,且与横向部门之间缺乏协同有效的应急联动组织化保障,针对突发事件难以做到科学化、专业化、精准化、精细化、高效化的分析和决策,也难以迅速形成调配和利用各种应急力量和应急资源的合力,甚至会出现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往往由政府主要领导或国家层面进行跨部门协调,通过成立临时指挥部或领导小组的方式开展应急处置工作,不但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增加了危机处理的运行成本。[1]
再次,民众应对危机的能力薄弱。长期以来,我国应急管理工作主要是以政府为核心来展开的,社会和民众习惯性地认为政府是突发事件应对与处理的唯一主体。同时,地方管理者常常“重救轻防”,疏忽对社会和民众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教育、培训和演练,即便开展教育培训和演练,载体和形式也比较单一,专业性、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强,效果欠佳。因此,民众普遍缺乏应急意识、应急能力和应急设备,对突发事件警惕性不高,应急响应不灵敏,自救互救能力不强,一旦突发事件来临,民众很容易出现恐慌心理,更不知如何科学有效地参与应急处置,除了本能地实施自我保护,只能被动地等待和依赖政府,甚至听信谣言而盲目采取自救行为,不但影响应急救援的质量和效果,而且会造成不稳定因素,给正常的社会生活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最后,应急管理的法治保障体系尚未健全。法律制度是应急管理制度建设中的关键环节,也是最重要的底牌和最坚实的支撑。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法治建设状况来看,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应急管理的法律法规,但单行的法律制度还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