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1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7月下期

转型期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困境及应对策略/张敬燕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敬燕 日期:2021-08-30 12:02:20
渠道和参与意愿缺失。同时,一些村干部为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也进城务工、经商,治理意识减弱,治理责任弱化。二是文化治理资源的“空心化”。伴随着乡村劳动力的外流,资金、技术和资产等都在流向城市,乡村文化治理的内部资源“空心化”。针对乡村文化的自我生产能力不足等问题,政府相继制定了一些保护性政策和文件,但是在基层执行中落地较为困难。
  (三)乡村文化治理的导向偏离
  文化治理的本质就是要通过文化建设,塑造主导性的乡村文化价值,并使其上升为公共的规范和认知,从而引导和培育农民的价值观念、伦理道德、行为方式,从根本上构筑起人心秩序,使农民自觉遵从公共规则,并传承和弘扬优秀文化。但当前,乡村文化治理的导向偏离了其本质和目标。一是文化治理的管理思维突出。随着国家行政体制向乡村社会的延伸,村级管理的行政化趋势加剧,村干部职业化和专业化问题凸显,乡村治理变得更加刚性化和制度化,政务工作的推进成为乡村治理的中心任务,在实践中表现为自上而下的管理思维,注重按照硬性的制度办事,依据程序进行治理,服务导向和农民主体缺位。这种工具理性的管理消解着乡村的文化治理机制。二是文化治理的利益化导向明显。转型期的乡村文化建设更多表现为外在文化资源的注入、文化设施的建设和文化资源的开发,文化深层蕴含的价值、规则和秩序等内容则被摒弃。这让文化建设偏离了轨道,文化的治理功能被抑制,有序的乡村治理格局也难以构建。
  (四)乡村文化治理的组织基础弱化
  随着乡村治理步入现代化轨道,传统的内生组织日益向现代治理形态转变,然而,处于传统与现代交织下的村级组织缺乏承载力,产生了形式化治理及组织悬浮等问题。[3]一是村级组织基础薄弱。农业税取消和乡镇财权弱化,导致作为建设主体的村级组织治理资源弱化,组织和动员农户的能力不足,主动推进文化建设的意愿降低,难以有效承接外部文化资源的输入,乡村文化建设的组织载体和组织机制薄弱。二是社会文化组织发展滞后。乡村边界的开放,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打破了传统时代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代之以个体意识的觉醒与增强,结果导致农民价值观的日益功利化与世俗化。农民对经济利益的过度追求,致使乡村公共文化弱化、公共精神缺失,主动参与公共事务的意愿不足,从而造成文化组织内生动力不足,社会性文化组织发展滞后。依靠外部力量推动形成的文化组织,由于缺乏内部力量的支撑和文化体系的推动,文化的再生产能力不足,文化组织的持续性不强。
  三、乡村振兴的文化治理路径创新
  (一)搭建乡村文化治理的整体架构
  在文化治理的具体实践中,要立足于解决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文化隔阂与对立问题,促进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一是坚持推动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新时代的文化振兴,要在深刻剖析和理解传统乡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筛选出更具品质、价值和意义的文化内容,借助现代理念、制度和技术,构建符合乡村特点的主体性文化治理体系,并嵌入社会建设、乡村治理和生态优化等各方面,以文化治理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二是完善文化治理的制度架构。要结合现代治理定位和乡村振兴战略部署,传承和融入文化治理的思维和理念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