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7月下期
社会治理效能感与人才定居意愿研究——基于对河南省相关情况的分析/岳 磊 刘 乾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岳 磊 刘 乾
日期:2021-08-30 10:51:32
比较公平”和“非常公平”的合计高达67.3%,总体上河南省人才群体具有较高水平的公平感知。在公共服务方面,近7成受访者选择“比较满意”与“非常满意”,仅有4.7%对此评价较差,这表明当地人才对政府所提供各项公共服务的综合评价比较好,攻克公共服务“最后一公里”的治理目标正在逐步实现。在社会保障方面,只有5.3%的受访者对此尚不满意,28.9%表达中立态度,持满意态度的占66.4%,这一良好态势对于增强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具有重要意义。在公共安全方面,选择“比较安全”和“非常安全”的合计高达89.2%,这意味着受访者的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在社会参与方面,只有半数的受访者认为“比较满意”和“非常满意”,社会参与总体程度不高,这就为社会治理持续推进提出了更高要求和期待。
三、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探析
为了检验人才定居意愿的生成逻辑是否在不同城市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同时探索社会治理效能对人才定居意愿的影响机制,本文建立包括经济状况(人均GDP、收入满意度)、社会治理效能感、社会资本、人居环境以及个人属性(性别和年龄)等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变量的量化模型。考虑到个体的主观态度会受到所在地区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零模型,通过计算得到组内相关系数为0.165,大于高度相关的标准0.138,表明人才定居意愿的差异有16.5%是由地区环境因素差异引起的。因此,本文使用多层线性回归模型来拟合数据,其回归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一)经济因素作用显著但效力逐渐式微
在不考虑社会治理叠加效应的前提下,模型1与模型3都说明了经济状况是形成人才定居意愿的主要来源;但考虑到逻辑链条的完整性与科学性,本文依循完整模型3结果进行检验,并把模型1当作参照系以便分析比较。模型3结果显示,宏观与微观层面经济状况都对提升定居意愿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具体而言,人均GDP每提高一个单位,定居意愿随之提升43.5%;收入满意度每上升一个级别,人才愿意留居当地的比重将会增加23.1%,假设1、假设1a和假设1b都得到经验数据的验证。这一结果与以往学者们的研究基本一致,地区经济发展为人们工作生活带来安全保障,个人收入增加为人才安居乐居提供基本支撑,经济因素对于增加人们的定居意愿具有重要作用。[3]
值得注意的是,从模型1到模型3,尽管上述两个指标始终对定居意愿发挥激励作用,但通过比较标准化回归系数可以发现,无论是人均GDP还是收入满意度,其回归系数都在不同程度上有所减小。这就意味着在纳入社会治理效能感之后,宏观与微观经济状况对定居意愿的影响力发生弱化,原本单纯依靠发展经济、增加收入来留住人才的策略似乎不再能完全发挥预期的强劲效力,而社会治理作用逐渐凸显,此时探寻如何通过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以吸引和留住人才更加行之有效。
(二)社会治理效能感具有提升定居意愿的直接作用
社会治理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社会治理效能感作为公众对地方社会治理效果的评价和社会治理发展演进的预期,越高的社会治理效能感就越可能为人们带来更有保障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模型3结果显示,社会治理效能感在0.01水平上显著,系数为0.023,这表明如果人才对社会治理效能的评价提升一个级别,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