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6月下期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村社会治理的内在逻辑与路径选择/朱晓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晓东 日期:2021-07-28 17:01:31
作的开展,基层组织在重大工作考验中得到锻炼和洗礼,组织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得到增强,但与乡村振兴的目标和要求相比,其惰性一面仍然存在。其一,价值导向出现偏差。一些基层组织受市场经济、功利主义和世俗主义等影响,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树的不牢,对群众迫切需要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不关心、不上心,有利益的事情争着干,出力不讨好的工作拖拖拉拉,敷衍了事。其二,基层组织内在驱动力弱化。个别基层组织领导班子不团结、组织纪律松散、凝聚力战斗力不强,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一些基层干部年龄偏大,思想偏保守,观念比较陈旧,文化程度低,注重守成和眼前利益,缺乏改变现状的胆略与热情,导致基层组织内在驱动力不够。其三,懒政怠政思想作祟。受频繁问责、过度问责的影响,一些基层干部信奉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决策趋于保守,害怕担当问责,对拿不准的事情不愿为、不敢为,削弱了基层干部的干事创业劲头,影响了基层组织在农村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发挥。
  (三)机制缺陷减弱治理动能
  当前,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存在一定缺陷,这些机制缺陷不破除,农村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就会受到影响。首先,人员流动机制不平衡。由于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城乡之间在基础设施、发展空间、工作收入上差距较大,农村呈现出单向的流动现象,人口过疏导致社会联结趋向解体,从而使农村互助体系产生危机,呈现出个体化特征。基层组织直接面对分散的个人,加大了工作的难度,导致更多的问题和矛盾出现。其次,权责利机制不对等。一方面,基层组织事务繁杂,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基层组织担负着社会稳定、矛盾化解、民生服务、安全生产、社会保障等大量工作;另一方面,处理社会事务的权力却与之不相匹配,权责不一致、权责失衡的现象比较突出,致使农村工作出现盲点和缺口。再次,经费保障机制不健全。教育、医疗、养老、文化等公共服务不断下沉,农村社会治理工作越来越重、越来越具体,需要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微薄,农村“无钱办事”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建立一套匹配协调的人权钱联动机制,切实激发农村社会治理的动力,成为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关键所在。
  三、农村社会治理的路径选择
  (一)坚持党建引领,增强农村社会治理保障力
  强化党对农村社会治理的集中统一领导,是农村社会治理的首要政治保障。一是强化基层党组织建设。结合不断变化的农村社会实践,健全和完善基层党组织体系,发挥基层党组织的载体功能,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农村社会治理的坚强堡垒,确保农村社会治理的正确方向。二是完善基层党组织结构。适应农村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社会组织形态的变化、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不断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将党组织有效嵌入各类社会基层组织,创新党建载体,丰富党建内容,拓展党建领域,使党建工作延伸到服务群众、凝聚人心、化解矛盾等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将党的政治优势源源不断转化为治理优势。三是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聚焦农村社会治理目标要求,把那些责任心强、作风端正、能力水平高、务实肯干接地气的党员干部选到村“两委”班子中来,让优秀人才充实到党员队伍中来,为农村社会治理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政治保障。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