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后脱贫时代农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意涵、实践进路与现实保障/胡世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胡世文 日期:2021-06-25 16:57:04
和谐连接,让美好生活在生命能量的传递、转化中成为农民群众的集体性表达。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目标应避免窄化为物质上的丰富陈列、资源上的简单占有,进而引致精神上的匮乏偏废。要努力向更加和谐、更加文明的生活样式前进,营造健康、幸福、美满的生活状态,使美好生活成为彰显21世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说服力和实践开拓力的强大佐证。
  (二)形成强大思想共识
  农民个体生命意义的“复归”,不仅需要生命力量的培育,而且需要更加科学的生活发展理念做宏观上的牵引。美好生活引导农民整体生活的发展潮流,是遵循社会发展本质规律和时代发展诉求的强大思想共识,可以有效避免迷茫、随机、低效的生活创造。广大农民群众在美好生活的感召和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实现了对小康社会基础性、兜底性生存状态的把握,增强了对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的自信。美好生活是对农民精神图式的乐观叙说,更是对农民生活空间的有序扩展,在更深远意义上促使农民的自主性、能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增长和发挥。在中国反贫困斗争历史交汇期,要高度重视农民生活理性在时代转型和社会变革中的重要价值,合理引导农民生活理性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优势叠加,释放出铸就中国奇迹的强大能量。
  (三)广泛凝聚前进动力
  农民美好生活是中国梦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农民美好生活梦想的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不完整的,也是难有说服力的。美好生活是农民内心深处的价值追求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时代文明发展的逻辑延伸。任何饥饿、穷困等生存忧患都是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障碍,也是人类文明首先要化解的对象。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具体实践,虽然基于农民的生存忧患问题而展开,但又蕴含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最为基本的、高远的文明观、价值观、世界观追求,我们不能把它看成是一场简单的反贫困斗争,而应从人类文明价值追求和发展创新的高度观照和从事这场实践,整合前行目标,广泛凝聚前进动力。否则,农民美好生活的实现就很容易被现实利益所迷惑和羁绊,难以形成长远的目标规划和持久的实践建构。要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中以美好生活凝聚农民群众的前进动力,使其在共同目标引导下展开美好生活实践。
  (四)巩固既有生活成果
  制度文明形塑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之中,是人类文明形成的显著标识。当前我国农村贫困治理的实践表明,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仅有观念上的宏观牵引是远远不够的,还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依靠社会主义制度对发展机会、生存资源、发展成果的权威性分配和制度性安排。农民美好生活建立于小康社会之上,必须从制度设置上使小康社会的成果制度化,大力巩固既有成果,保证农民对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落地生根,进而促进生产生活实践的创新、发展、深入。要把实现农民美好生活的制度安排整合到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之中,遵循人们追求并创造美好生活的逻辑思路,激发和保障农民富有创造性的主体实践,以制度化体系明确责任主体,确保农民美好生活实践的责任落实和目标实现。
  
  三、农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现实保障
  
  (一)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
  对于农民群众而言,中国共产党的集中统一领导为构建农民美好生活提供了坚实牢靠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