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后脱贫时代农民美好生活的价值意涵、实践进路与现实保障/胡世文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胡世文 日期:2021-06-25 16:57:04
好生活建立在愈发增长的生产力水平之上,合乎建党百年、新中国成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走向,是对社会发展内在规定性的总体张显。这一生活样态意味着对不思进取、自暴自弃的生活态度的批判,对安于现状、沉闷封闭的生存方式的扬弃,对经济为上、粗放低效的发展逻辑的超越。农民美好生活不但契合农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现实需要,而且深刻凸显社会主义的价值依归,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承载着社会形态转变的前进方向,是新时代时空方位下可具象化的生活样态。
  (三)高度契合人类文明发展诉求
  人类文明的实现必然要追求对生存屏障的涤除和生命征程的进阶,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境遇的期盼。农民美好生活不仅表征个体生命的跃升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而且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显著标志。从人类既有文明创设形态如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来看,每一种文明都从不同维度以不同方式给农民生活带来积极变化,在此意义上,文明史就是一部农民生活构筑史,文明的成就必然包括农民生活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致力于为广大农民群众谋幸福,不断反思传统农业发展困境,努力突破现代工业过度重视物质发展向度的片面性,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使全国贫困县全部“摘帽”,脱贫成绩得到国际社会普遍认可。
  (四)深刻回答时代问题
  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存冲突中去解释”[1]。美好生活之所以引起农民强烈共鸣,关键在于美好生活不仅是一个观照个体生命价值、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追求人类文明进步的具体实践,同时也是一个把握实践站位和回答“中国贫困治理格局如何布展”的重大时代命题。这一回答,敏锐地捕捉到农民群众有跨越“物的依赖性”之生活境遇,追求“自由个性”、体面、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也敏锐地捕捉到农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农村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有效解决该矛盾是促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和深入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中国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进步,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要开辟新境界,就必须站在农民立场回答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对这一问题的回答越及时、越充分、越圆满,则意味着农民美好生活的底色越纯粹、基石越牢靠、姿态越从容。贫困县全部“摘帽”、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将极大促进制度优势的发挥、农民精神境界的跃升和社会有机体的有序运转,为实现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供强大动力。
  
  二、后脱贫时代农民美好生活的推进路径
  
  (一)大力培育实践力量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农民群众基于现实需要及其实践之上所生成的生活样式,都是以个体生命能量的转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型为直接表征的,而个体生命能量转化和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又为农民美好生活能量的传递和生命征程的跃升提供最强大、最可靠的力量保证。农民在实现小康社会进程中所积蓄的生命能量有助于其更加坚定地面向未来,向崭新的、高层次的生活阶段迈进。劳动是农民实现美好生活的根本。农民应通过劳动创造实现个体生命能量的充分转化,并促进关系总和中不同生命个体的本质相依与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