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5月下期

周敦颐政德思想探微/李闫如玉 王 杰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闫如玉 王 杰 日期:2021-06-25 16:39:10
是最高的道德原理。从伦理学的角度出发,周敦颐认为达到圣人境界的功夫全在于致诚。正是有了以诚为本这一伦理原则的确立,才使得诚真正成为修身、为政等一切实践的基础。
  以诚为本的伦理原则是实现政德的基础。其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伦理学总是与认识论、世界观以及政治学说等融为一体。包括道德品质和道德行为等内容的道德、品德首先属于伦理学范畴,因此,政德必须以清晰、确实的伦理原则为基础方能成立。这一原则在周敦颐的思想体系中即体现为以诚为本。这一功用落实到现实政治的各个层面,就能使个人的政治品德达至一种完美的境界。周敦颐于《通书》中树立的众多人物典范便是这一思想的鲜明体现。例如,在《通书•志学》中,周敦颐称伊尹为大贤,认为应“志伊尹之所志”[5]23。该章开篇有“圣希天,贤希圣,士希贤”之说,再结合上文所述“圣,诚而已矣”的标准,便能够看出,周敦颐认为伊尹能成大贤、立政德而有如此作为,正是因为遵循了以诚为本的原则,不断接近着诚的标准。仅从周敦颐对人物的评价中便可以看出,以诚为本的伦理原则在周敦颐政德思想中处于首要和关键的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慎动主静的德性修养
  
  周敦颐的个人修养无疑深刻而长远地影响着其政德思想的形成,而这种修养方法主要体现于慎动和主静的概念中。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5]4周敦颐认为,是太极的显著运动产生了阳气,而太极的相对静止产生了阴气,运动的过程是动与静两个对立面的交替和转化,运动与静止是不断交替循环的过程。以上是周敦颐从宇宙发生学说出发,对于动静的分析和讨论。将动静之理具体运用于个人的修养方式时,周敦颐则大致从慎动和主静两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是慎动。在《通书•慎动》中,周敦颐阐明了动的基本规定和倾向,即“动而正,曰道”[5]18。关于此句,朱熹注释云:“动之所以正,以其合乎众所共由之道也。”[5]18这就是说,只有遵循着道的原则,动方能合宜而适当。这里的正即正确、合适之意。可以看出,周敦颐实际上是以道为动之标准,符合道便是“动而正”;反之,便是会造成危害的邪动——“邪动,辱也;甚焉,害也”[5]18。为了避免恶劣的后果,就必须在行动时保持谨慎,因而周敦颐得出君子慎动的结论,即君子必须以严谨、审慎的态度行动,以避免损害自身。这是从消极的方面论述君子的德性修养。其次是主静。主静是周敦颐修养论的重要特色,意思是以虚静恬淡为道德修养的准则。这一思想可追溯至《老子》。《老子•十六章》曰:“致虚极,守静笃。”[6]《庄子•天道》亦对此思想有所阐发:“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7]老、庄二人都是借静而论无为。周敦颐则兼采两家思想,并明确提出了主静的概念。《太极图说》云:“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5]6周敦颐认为,主静是“人极”,也就是人生的标准,是个人修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便是周敦颐的主静修养论,它正面提出了应当如何修养自身,属于积极意义上的论述。
  总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