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基于网络舆情大数据的公共政策评价研究/邱尔丽 张 竞 王雨舟 曹 攀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邱尔丽 张 竞 王雨舟 曹 攀 日期:2021-05-26 16:41:20
体系方面有待深入研究。
  二、公共政策评价舆情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基本原则
  本文在选取评价指标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一是科学性。指标体系构建的各个环节以相应的科学理论为基础,并充分征求相关领域专家的意见,确保指标体系尽可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出公共政策的网络民意。二是全面性。指标设计需包含目前评价公共政策所运用到的所有重要的舆情维度,各个指标之间相互联系、各有侧重,形成有机整体,且不能存在明显交叉或重复,从不同角度尽可能完整地反映评估对象的相关特征。三是可操作性。以能够支持政府决策的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数据源的可及性和稳定性为前提,对相关指标进一步优选;在保证指标体系科学、全面的前提下,尽可能简化设计,删除对评估结果没有影响或影响很小的指标,避免指标体系过于烦琐复杂而降低评估效率。四是可比性。指标定义明确,统计口径等尽可能采取通用概念或标准,保证指标能够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
  (二)设计思路
  本文认为,比起多数研究在舆情数据上一般采用的情绪分析方法,政策评价更加关注网民对于某一特定政策的态度或立场。[1]社会心理学经典的态度三要素理论认为,态度是由认知、情感、行为意向构成的,三者相互联系、协调一致。认知是个人基于自身知识、观念所拥有的对他人和事物的认识和信念,能使个体有选择地接受有利于自身的、合适的信息,拒绝不合适的信息,也可能曲解信息而产生错误的认识。情感是指个人面对某件事情所产生的喜好等主观感觉。行为意向是指个人根据自身感觉或信念而采取行动的意图,是最接近显性社会行为的部分。态度三要素说是在心理学层面展开的,在借鉴该理论的基础上,本文试图从舆情大数据中寻找相应的态度表征(见图1)。
  
  
  
  
  
  
  
  
  
  在认知方面,本文认为,网民在海量的网络信息中搜索、点击、传播、评论某一特定信息,正是基于自身认识做出的行为选择,背后反映出该政策对于网民的吸引力。在情感方面,网络舆论对于某个政策的喜恶,可以通过媒体报道、网络社交平台的网民评论等互联网文本的态度来判断,反映的是该政策获得支持的情况。在行为意向方面,因为这是最接近显性行为的部分,同时为避免与上述两者存在交叉,选取了一个逆向指标,即媒体和网民通过互联网曝光或投诉某一政策存在问题的情况。本文认为,这些负面意见关系到民众最终是否会“用脚投票”。
  (三)指标体系形成和赋权过程
  为确保指标体系设计合理,本文运用专家咨询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进行优化和赋权。首先,本文邀请了34位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并进行网上函询。这些专家均在大数据与政策评估领域长期从事相关分析工作,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根据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本文舍弃了部分可操作性不够强、与指标体系关联性相对较弱的指标,补充了部分遗漏的重要指标,进一步完善了指标体系。其次,本文设计了“公共政策评价舆情指标体系权重设计调查问卷”,邀请上述专家根据自身知识和经验对各项指标权重进行评分,并参考于施洋等的做法[2],遵循层次分析法的分析步骤,最终得到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