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4月下期
场域调适与行动者策略:突发性公共事件的微博治理/金圣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金圣钧
日期:2021-05-26 16:37:36
们依照传统经验来感知变化的方式失效,心理底线因而被突破,产生震惊体验,并通过微博信息的重复加持强化。同时,随着物质利益渐渐成为现代社会的新标识,一些现象如贪污腐败、拉帮结派等,与人们既定思维中执政者清廉为民的理想形象大相径庭,强烈的认知不协调使得人们无暇对眼前的现实进行深入思考,而是代之以情感宣泄和舆论狂欢。因此,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舆论的攻击更具随意性和倾向性,执政者更容易沦为负面批判的标靶。
在微博场域中,青年文化影响着后现代文化的表现形式。年轻人作为微博场域中活跃的群体,更擅长信息的“分裂”生产,无比渴求独特的新文化,表现为对文化的“盗猎”和再生产,如“雨女无瓜”“xswl”等微博网络流行语和小众亚文化。因此,微博场域中的互动更具有激进的年轻化特点,更体现为反权威、情绪化、圈层化、侠义化、平面化等群体文化特征。
二、微博场域中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行动者逻辑
(一)资本争夺
行动者之所以自发或被动进入微博场域,是因为微博场域中有他们的利益取向。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为了追求利益,公众及资本持有者在微博场域中通过对资本的运用以及自身位置的改变,达到引发讨论、提升或降低话题热度的目的。在各类资本所属场域的运行过程中,场域的互动形塑着突发性公共事件话题的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在微博场域中,资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分化。一方面,由于微博中信息的强连接性,资本之间更容易发生转化,话语权力也时刻处于动态变化中。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扮演着意见领袖角色的大V或知名媒体微博号发布消息、引导舆论的行为,就是将微博空间作为竞争环境,将经济资本转化为文化资本的一种手段。但究其根本,资本在微博场域中转化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掌握最具竞争力的话语权并外化为注意力资本,以争夺自身在场域中的理想位置。另一方面,资本的运行体现于博文的话语之中。福柯认为,话语是权力的话语,二者密不可分。[3]因此,话语生产者拥有资本的数量及结构不仅影响着话语声音的力量,更影响着其在媒介场中的权力和地位。
(二)行动者惯习的调适
惯习是处于社会中的个体经历长时间的实践而产生的一系列由经验判断决定的习惯,其在具有历史性的同时,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阅历的丰富而改变或形塑新的习惯。同时,惯习作为一种被社会化了的主观性,既具备所在场域的属性,又生存在权力隐喻之中,体现为对行动者行为的无意识指导。
行动者的惯习始终受到微博中权力主体游戏规则的影响,同时也侧面建构了微博场域的互动体系。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特征:微博场域中行动者话语表达惯习更为简洁化、碎片化,微博场域中信息生产的匿名性使得行动者话语更加主观化、私人化、情绪化,微博场域中转发、评论、点赞等机制的延伸使得行动者形成互动惯习,微博场域中社交关系的群体性、抱团性结构使得行动者之间关系互动的惯习趋向茧房化、同质化。
(三)权力互动
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政治场因其代表着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力的规制而成为“元场”,与受众作为主要行动主体的舆论场不断进行权力互动。
在微博场域中,舆论场遵循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逻辑,而政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