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4月下期

基于社会工程视角的新时代民生问题探析/田 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田 菁 日期:2021-05-26 16:14:15
iv>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2]民生建设不是纸上谈兵的简单规划,更不是形而上的简单思考,因此,既不能用纯学理的思辨眼光来解读,也不能脱离理论而盲目地进行单方面实践。解决民生难题,应该做的是从基本国情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环境出发,站在治国理政的高度去整体布局和具体谋划。社会工程作为使理论从抽象到具体的实践桥梁,很好地规避了形而上的弊端。新时代保障和改善民生不应该是盲目的宏大叙事和规划设计,而是应该在社会工程视野下,通过引导人们积极参与,进行合理评估、规划、建设、审查等一系列科学民生实践活动。
  (一)做好工程顶层设计,坚持问题导向与人民立场紧密结合
  “顶层设计”概念是社会工程整体理念的具体化表达,“是工程要达到理念一致、功能协调、结构统一、资源共享、要素有序的系统论方法,即从全局、整体视角出发,对工程的各个层次、各个要素、各个环节进行系统规划和全面运筹”[3]。社会工程视野下的顶层设计,从一定意义上讲,就是总体的布局和规划。将顶层设计放在哲学的认识视角来考察,其实就是人类在不断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形成的认识成果。顶层设计不同于抽象的理论思维,它是一种工程思维,是人类在从事工程实践活动时所产生的特有的思维方式。如果说理论思维的最终目的是发现和探索真理,那么工程思维的最终目的就是为某项社会活动(工程)创造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而满足社会主体的相关需求。比如,在国家的“十三五”规划中,“获得感”一词正式作为政治名词进入人们的视野,标志着提高人民的获得感、以人民的主观感受为标尺的民生建设新认识的形成。
  在新时代,增进民生福祉不应简单地概念化为提高客观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更应该注重人民的主观感受和内心体验。新时代民生建设的关注点不应只是从问题出发,而应该在关注问题的同时实现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此,只有通过社会工程的顶层设计,在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时,坚持问题导向与人民立场相结合,时刻牢记民生建设为人民、社会发展靠人民的价值理念,充分利用大数据了解民众生活、感受社情民意。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人民“被幸福”“被需求”等尴尬,找准民生保障重点,满足人民的多层次、多方面需求。值得注意的是,在民生建设中,那些认为只需要顶层设计和领导决策,不需要基层设计和群众参与的想法和做法是极端错误的。民生建设应该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同时,贴紧、契合人民需要。从这个意义上说,主体感受与顶层设计并不矛盾,不能以主体感受否定民生建设中顶层设计的必要性,也不能以顶层设计否定民生建设中主体感受的重要性,两者应统一于民生普惠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
  (二)把握工程整体设计,兜住民生底线
  社会工程是由系统工程发展而来的,所以,在从事工程活动时,注重工程的整体性和整合性是社会工程与生俱来的思维特质。在社会工程的整体设计中,把握民生战略,从全局视角出发,在民生建设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中嵌入社会工程思维,有利于使新时代民生工程建设达到要素协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