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3月下期
共生管理时代背景下 “共生人”人性假设分析/王雪梅 教军章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雪梅 教军章
日期:2021-04-25 10:43:55
念都是建立在某种人性观假设的基础之上的,管理者秉持何种人性观,不仅影响其管理行为,而且制约着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人际关系,并最终决定管理的效能。最早提出人性假设概念的美国管理学家麦格雷戈说,每个管理决策和管理行动的背后,都有一种人性与人性行为的假设。[3]人性观不是针对某个个体提出来的,而是对某个特定时期、特定地域和文化场域的人的本质属性的总体看法。同时,人类的实践活动决定了人性是处于动态生成与发展之中的,实践的历史性决定了人性发展呈现历史阶段性,人性的发展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具有吻合性和适应性。共生管理理念下的“共生人”假设,是对以往管理中人性假设的批判与超越,是对传统管理理论中的“理性经济人”人性观、“社会人”人性观、“自我实现人”人性观、“复杂人”人性观和“文化人”人性观进行反思的结果。
(一)“共生人”假设的主要内容
第一,“共生人”是指依存于组织系统而存在的个体,是不能被割裂看待的。美国经济学家莫尔在《竞争的衰亡》一书中提出了企业生态系统合作演化理论,将生态学原理应用于企业战略的研究。该理论认为,企业不应把自己视为单个企业或扩展的企业,而应把自己视为一个企业生态系统,企业应该和谐共生于一个丰富而利益相关的动态系统中。管理中的人,究其本源,是组织性关系的存在,即是一种“共在”关系,在“组织”这一生态系统中结成了共同体,彼此呈现出互依、互存、互助、互利和互进的关系样态,任何个人都不能脱离组织而原子化地存在,每个人都是组织网格上的结点,彼此互依互存,共同维系着组织系统的存在,影响着组织的发展。
第二,共生管理中的人的共生、互助、合作行为,是基于“共生人”自身主观意愿的自我选择的结果,是积极的自为,不是消极被动的选择,是深度的合作,非简单的协作。依存于组织而存在的“共生人”作为共生管理单元,是自我实现的主体,已然明晰了组织共同目标和个体价值目标的双重价值定位,且深刻意识到二者在本质目标上是具有一致性和高度关联性的。个体性在赋予了人主体自觉的同时,也塑造出了异质化的“他者”的存在;个体本位秉持下个体的原子化存在认知,成为管理实践中异质化矛盾冲突不断的根源所在。社会性则为“共生人”提供了更为宏观的视野和场域,其从人是社会存在物的视角出发,重视社会关系的存在,提倡从社会关系中去认识个体的人,基于社会本位而主张集体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共生人”为了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实现,在个体本位和共同体本位双重坚守下,必然理性、积极地密切开展深度合作,结成管理活动中的命运共同体,探寻如何实现一元性与多元性的统一、个体性与集体性的聚合。
第三,“共生人”之间依旧会存在竞争,但竞争仅仅是手段,而不是目的。竞争不是为了相互倾轧,不是为了一枝独秀,而是通过竞争机制提升整个组织的能力和水平,更好地实现组织和自身的愿景,即经由共生实现共进。共进性是共生的内在相变原理所决定的。共生主体之间在共生关系缔结的情况下,彼此对对方的生存和发展必然产生影响,而且进化性也是共生的价值所在。在互补依存、动态竞合中,不仅各管理共生单元实现了自身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