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2月下期
框架理论视野下公职人员形象的媒介建构——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付亚萍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亚萍
日期:2021-04-01 16:59:25
绩,攻坚克难,如敢“吃螃蟹”,能啃“硬骨头”的杨汉军。廉,清正廉洁,如将对党问心无愧、对人民问心无愧作为“养生之道”的张云泉。
(二)增进社会认同
报道同时也在回答“公职人员是怎样的人”。正确塑造公职人员的媒介形象可以有效化解社会偏见,报道从如下三方面增进了社会公众对该群体的理解和认同。一是了解公职人员是服务而非管理,比如常常身披蓑衣、脚穿草鞋出现在田间地头,将宝山建成滇西粮仓的杨善洲;走遍全村72户发现并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的王成义。二是了解公职人员是奉献而非享受,比如像建设家乡一样援建新疆的王立中,不允许自己和家人揩公家一点油的谷文昌,因贪污受贿、挪用公款被问责的贾永祥。三是了解公职人员是凡人而非全神,比如通过报道公职人员遭遇的生病、车祸、离职等事件以及家庭情况,揭示公职人员也只是平凡的肉身,展示其在职业角色之外的社会角色。
(三)展现时代发展侧面
报道还回答了“这是怎样的时代”。人物报道在微观层面正确塑造人物形象的同时,还应该从宏观视野展现时代的发展侧面。《人民日报》对公职人员的报道,在讲好人物故事的同时,也启发了对时代的思考,主要表现有三:一是展示时代的成绩,比如通过对孟祥树、徐俊、亓建强、王越剑、彭聪恩等大量扶贫援藏援疆干部先进事迹的报道展示我国当前在扶贫攻坚和边疆建设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效;二是展示时代的问题,比如通过报道“卖菜书记”史景怡让读者感受农村产业发展之艰,报道成克杰、徐楷等公职人员的越轨行为揭示干部选用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三是展示时代的变迁,比如通过报道公务员离职,展示这一职业从万人追捧的“铁饭碗”到“去神化”和“去污名化”的时代之变。
参考文献:
[1]冯剑侠.框架理论在传播学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发展[J].新闻传播,2011(9):15,17.
[2]张洪忠.大众传播学的议程设置理论与框架理论关系探讨[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0):88-91.
(图表详见杂志)
责任编辑 于小曼
E-mail:ldkxyxm@163.com
电 话:0371 - 638615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