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框架理论视野下公职人员形象的媒介建构——以《人民日报》报道为例/付亚萍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付亚萍 日期:2021-04-01 16:59:25
突遇山体塌方以身殉职的事件,塌方前李夏护送村民转移,塌方时李夏被泥石流卷走,塌方后李夏被搜寻。另一类侧重描述殉职人员生前先进事迹,比如,《俯身甘为“樵夫” 为民披荆斩棘》《廖俊波为何令人念念不忘》《县委书记的楷模 百姓心中的丰碑》这三篇报道,并未过多交代在赶往会议途中车祸去世的福建省南平市常务副市长廖俊波的殉职经过,主要是以敬佩和怀念为感情基调,从不同侧面刻画了廖俊波温暖、勤奋、敬业、智慧、忠诚、干净、担当的形象。
  四、话语呈现
  (一)话语来源
  典型人物的新闻报道不能进行艺术虚构,但也对生动性和感染力有较高的要求。如表1所示,报道中广泛采用了领导、同事、下属、群众、家人、当事人、专家学者和大学生等多元主体的话语,以求更为立体、丰满地塑造公职人员的鲜活形象。
  (二)高频词
  运用NVivo11Plus软件对151篇报道全文进行词频分析的结果显示,“干部”(1906次)和“工作”(1293次)两词出现频次最高,“群众”“同志”和“书记”出现超500次,“学习”“领导”“人民”“组织”“发展”“党员”“建设”“基层”“精神”和“问题”出现超300次。具体分析可以发现高频词主要有三类:一是身份类,如“干部”“群众”“同志”“书记”“领导”“党员”“村民”“部长”“公务员”“主任”“老百姓”等;二是行动类,如“学习”“组织”“发展”“建设”“购买”“教育”“服务”“改革”“管理”“帮助”等;三是抓手类,如“问题”“利益”“精神”“项目”“活动”“生活”“经济”“时间”“政策”“制度”“部门”“作风”“队伍”“企业”等。
  
 
  (三)隐喻
  隐喻是指“概念结构中跨不同领域的映射”,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可形成丰富联想和多重意义。认知语言学高度重视通过隐喻分析来理解表达者的思维行动逻辑。文本分析发现报道中采用了大量隐喻,如表2所示,主要是从外貌特征、工作内容、工作风格、干群关系、精神传承和家庭角色六个角度进行架构。
  
 
  五、价值表达
  (一)树立好干部标杆
  报道首先是在回答“好干部应该是怎样的”。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指出,好干部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新闻报道的功能在于让这些标准照进现实,通过具体人物的鲜活事迹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何为好干部,这既是对被正面报道人员的肯定和鼓励,也为广大公职人员树立了学习榜样。《公务员法》将德、能、勤、绩、廉确立为公务员考核的五大基本维度,《人民日报》的报道也从这五个方面勾勒了好干部的形象:德,理想信念坚定,如多次递交入党申请书的李林森。能,善学习敢担当,如为解决牧民因草地划分争执,晚上挑灯自学测绘知识的廷•巴特尔。勤,爱岗敬业恪尽职守,如平均每天工作12小时以上的“拼命三郎”王辉。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