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1年2月下期
道家柔节论及其对管理者软弱病的疗治之鉴/闫秀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闫秀敏
日期:2021-04-01 16:39:38
、为无;车轮之辐比喻众多下属,为实、为有。管理者持守柔节,虚心空己,表面是无,但心中自有乾坤在,只是为了更好集中众多下属的智慧与力量,使众人车辐的才能充分发挥,所以才以虚无之外在表象,蕴实有之内在本质。由此,道家赞誉的守柔管理者,以其辐辏轮辐的毂空之无,可以集中众人才智,促进组织发展。这与管理者因软弱无能而被排挤表现出来的实质性的无,迥然相异。
(二)真静与似静
刚强管理者好动不好静,爱找事,喜变革,给人以忙碌做事无穷尽的表象。与此相反,软弱管理者在实践中的表现,则是喜静不喜动,不想或不敢改变组织现状。因为对于软弱管理者而言,一旦进行组织变革,就有可能暴露出自己能力的不足,或者自己需要付出更多辛劳,所以,其在管理中宁肯求静止变,通过处理简单的常规性事务,以维持自己的既有地位和利益,也不愿积极改革创新以推动组织发展。由此,软弱管理者的守静根源是因其无能或心存一己之私,并为了满足个人之私,不惜牺牲组织发展之大公。
道家倡导管理者的安徐而静的柔节表现,与软弱管理者的守静不同。在管理视域中,道家之静特指管理者主观私利、私欲、私意、私见尚未发动时的行为状态。道家要求管理者守静基于以下原因:一是管理者纵欲妄动会导致上下级关系交恶;二是管理者的认识、才智、能力、精力有限,即使管理者殚精竭虑地忙碌做事,也不可能全部把握和事事遵循客观规律,而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好心做坏事,产生对组织发展的不利后果。因此,在道家看来,推动组织发展的关键,不在于管理者个体好动,而在于管理者以静制动,激励所有组织成员动起来,使下属在工作中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顺应规律行事。对比管理者在静方面的表现,可知软弱管理者存私而废公,其静是真静不动,实质是软弱无能不干事;守柔管理者则为公而弃私,其静是表面的静,实质是激励众人行动。由此,二者的守静思维原则与实质是大相径庭的。
(三)真下与善下
由于历史原因,很多管理者受官本位思想影响,面对上级唯唯诺诺,面对下属颐指气使,很难使其主动示下。软弱管理者与之有别,他们在对上级唯命是从的同时,对下属也多迁就,甚至不敢管。形成管理者软弱可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是因为才智与能力不足,遇事犹豫不决或多次决策失误,最后被下属牵着鼻子走。因此,软弱管理者虽身居上位,名义上为上级、领导,也给人以待下宽厚仁慈的表象,但究其软弱无能、不能服众的实质,其客观地位的确很低下。
道家认为管理者柔节的慈下谦下品行,虽也有示弱、示下于被管理者的外在表现,但与软弱管理者的真弱、真下本质不同。在慈下方面,只有下属完成工作任务时于法有据、于情合理,管理者才会示弱宽忍。在谦下方面,如果下属可以把握和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其能力足以胜任岗位任务,甚至比管理者思考更周密、执行更到位,管理者才会谦下,给下属更多出头露面的机会。管理者的这种谦下,实际上是谦让客观规律。因此,在道家看来,管理者敢于向下属示弱,宽容下属、谦让下属,并非因为自身懦弱,而是为了更好地用下。这种下,是善下而不是其地位的真实低下。
比较而言,如果说软弱管理者是不得不被动宽人、容人、恕人而使下属要求得以满足的话,善下的管理者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