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1年2月下期

道家柔节论及其对管理者软弱病的疗治之鉴/闫秀敏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闫秀敏 日期:2021-04-01 16:39:38
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1]80,给人一种无的表象。
  (二)安徐而静
  事实上,道家认为道的本性不仅是虚无的,而且是安静的,所谓“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1]134。由此可知,道作为万物根本,其特点,一是虚无形,即虚空无形;二是寂冥冥,即寂静玄远。据此,道家对管理者柔节的强调,就不仅包括虚心空己,而且包括安徐而静,所谓“人主者立于阴,阴者静,故曰‘动则失位’。阴则能制阳矣,静则能制动矣,故曰‘静乃自得’”[3]。这里,“人主”即宽泛意义上的管理者。自阴阳论看,静与动相对而言,动属阳,静属阴。对于二者关系,老子强调“静为躁君”[1]176,说明守静是躁动的根本和统帅。管理者尊天道而行人事,亦须将守静纳入柔节范畴。
  (三)慈下谦下
  我国各家各派学说中,都有关于慈爱下属的论述,但其中的内容各有不同。儒家将之理解为强者对弱者的保护,法家、兵家将之理解为权谋。道家则在道生万物而人人平等的基础上,认为慈爱是在处理与下属关系时的软弱表现,是管理者上承道的柔节表现。老子讲:“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1]310从中可见,慈与勇、俭与广、后与先都是矛盾的两个方面。慈与勇相对,如果说勇是示人以强的话,慈则是示人以弱。在道家看来,慈下就是要求管理者敢于向下属示弱,不与下属争名利,对下属宽容忍让。
  在管理者的柔节上,道家不仅要求管理者敢于对下属示弱,还要敢于示下、谦下。在待下关系处理上,儒家、法家等学派基于上下级等级分明的理论,强调居上示尊、居上傲下甚至居上戏下。与之不同的是,道家基于上下级平等的理论,追求的是居上谦下。老子十分重视“抑高而举下”的自然规律:“天之道,其犹张弓与?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336意即自然规律就如拉弓射箭一样,高了要抑制,低了要抬高。有余的要减损,不足的要补充。因此,为了挽救反天道而为的“损不足以奉有余”[1]336的人道现实,老子希望管理者遵循抑高举下的自然规律,视自己为下,从而不自恃己能,不以功自居,不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唯有不表现自己,才有可能甘心幕后,自觉将出头露面的机会让渡给下属,所谓“善与而不争”。
  三、管理者软弱与柔节之别
  (一)真无与若无
  刚强管理者作为整个组织的核心,在管理中作风强硬甚至飞扬跋扈,其地位和角色突出地表现为有。软弱管理者则不然。历史上,诸多被垂帘听政或被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天子”多属此类。尤其是在副职非常强势或组织中存有无冕之王的情况下,软弱管理者无法处理好各种关系,就有可能在集体决策时即使意见合理也被搁浅,无法驾驭局面。患有软弱病的管理者,因其不被下属内心认可而无法推动组织发展,所以其在组织中的地位和角色,表面是有,实质是无。这种无,可谓真无。
  从道家看来,管理者的柔节表现虽然是虚心空己,好像是无,但究其实质,是有。道家认为,整个组织类似于一个车轮。车轮由中空的车毂和环顾周围的众多车辐组成。车轮之毂比喻管理者,为虚、为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