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8月下期
韧性视角下新时代城市安全风险治理策略研究/王 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莹
日期:2020-10-07 21:07:15
监测和预防等方面的技术研发。目前我国韧性城市的建设刚刚起步,与发达国家较为成熟的韧性城市发展体系相比,尚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同时,我国韧性城市建设所依托的整体科技水平较为薄弱。因此,推进韧性城市建设,必须不断加强与灾害相关的科技研发,建立系统化的监测体系,对灾害进行精确化的预防与调控,构建完善的韧性技术系统,以高水平的科技实力提高对灾害的适应能力。首先,加强灾害监测与风险评估。灾害监测部门要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识别系统,通过技术模拟与监测,增强系统识别灾害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同时,加强风险评估,包括区域内灾害风险预测、风险分析、灾后财产损失情况预测等,对灾害可能造成的影响和损失提前进行预防和处理,减小灾害的影响范围与程度。其次,加强防灾技术研发,提高各类建筑的设计标准。加强对地震、台风、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防护的相关技术研发,在设计各类建筑和设施时充分考虑灾害的可能性,提倡高标准设计,提升市政基础设施、交通设施和各类建筑的适应性。再次,运用大数据和智能网络技术,推动城市老旧设施的维护与更新。城市老旧建筑、高层建筑、生命线工程以及地下空间都存在较高的潜在风险,必须有计划地定期进行维护与更新。最后,应积极鼓励政府与相关高校进行交流合作,及时转化高校的研究成果,促进城市防灾减灾技术发展,增强城市韧性。
(四)加强韧性文化建设
增强城市韧性要重视安全文化软环境的引领和熏陶作用,重点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发挥安全文化的作用。韧性文化建设可以从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居民安全理念和意识;完善安全制度和设施,明确安全责任;规范人的安全行为,提升全民安全文化素养等几个方面予以完善。首先,随着城市人口、建筑、交通的不断聚集,城市管理者和市民都应当保持对城市风险的高度警惕,注重对城市风险源的识别和评估,提升风险意识和敏锐性,为防范和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运用多种资源和力量加强对全社会的应急教育,提高管理者和市民的安全文化素养。再次,增加对城市公共安全基础设施、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同时加强对应急人才的培养,充实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城市应急救援能力。另外,要提高城市应急活动相关资金投入在城市整体运行投入中的比例,充实公共安全物质装备,健全各类救援队伍,提升其实战能力,促进现代城市安全运行与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的安全需求。[4]
(五)建立韧性社会机制
城市除了高楼建筑、桥梁交通等外部设施高度集聚,更重要的是社会属性的高度融合。社会属性能够赋予一座城市独特的内涵和社会认同。因此,就灾难的恢复来说,除了交通建筑设施的重建,以责任、利益和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修复与重建对于城市安全风险治理来说更为重要。韧性社会机制可以提高公民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实现社会自组织性,这是城市安全风险治理创新发展的基础和重心。社区作为构成城市和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公众情感分享与沟通的重要纽带。建立韧性社会机制关键在于整合社会资源,通过多种方式增强社区韧性,从而提高城市灾害的抵御、吸收和恢复能力。首先,我国传统的“熟人社会”随着大规模人口流动和社会结构重组逐渐解体,“新熟人社会”有待重建。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