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5月下期

重大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第三方评估的意蕴、偏误与纠偏/邹东升 陈 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邹东升 陈 昶 日期:2020-06-12 08:11:38
的科学性和民主性。[1]囿于对行政决策尽快实施的驱动心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异化心态、基层维稳的现实压力等主客观因素,在经验式评估中,对民众意见的顾及被专家的经验判断替代,导致民众参与稳评的路径受阻,民众参与度不高。事实上,民众对决策利弊的内心权衡早已突破了传统意义上作为纯粹接收者的被动情境,转变为在参与、对话、协商基础上的对自身合法权益的主动维护与争取,尤其在面对决策可能引发的不确定风险时,以权益保障为主旋律的趋利避害行为逐渐增多。在决策共识尚未达成之前,利益受损或对决策抵触情绪较大的民众会十分排斥决策的施行。因此,民众无法参与稳评或是参与程度不够,一旦民众的诉求未被重视甚至被束之高阁,就会引发民怨、民恨甚至民愤,产生围堵、打骂等“抗评”行为。
  (二)引入稳评第三方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稳评第三方模式因第三方独有的中立性、专业性等优势,逐渐受到各地政府的青睐,一定程度上回应和解决了经验式评估模式的不足问题。第一,由于长期存在自评自估的现实抵牾,一些民众由衷认为,与其由政府在稳评中自导自演、自说自话,毋宁由第三方秉持中立原则,最大化发挥其精力集中、专业突出等优势,从而实现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第二,第三方评估具有透明度高、参与性和互动性强等优势。第三方与生俱来的这种优势更能获得民众认可,也更易融入民众的参与。第三,第三方机构在内部设立了由法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以此为评估分析提供理性支持,推动评估由可行性证明迈向可行性论证,即依据客观证据来论证决策“是否可行”,而非证明决策“确实可行”。
  第三方评估实际上是政府购买稳评服务的一种表现形式,展现了资源在不同主体间的合理分配与利用。在第三方领域,政府依照一定程序将评估事项委托给第三方,前者在对象识别、程序监督、成果验收等环节扮演“把关人”角色,由后者开展稳评。经由信息获取、报告撰写、报告评审等程序后,第三方将报告交由政府,政府据此决定是否对决策进行调整。这种互益合作的方式既打破了政府自己评自己的实践障碍,有助于基层政府减负,又通过专业人做专业事的理性逻辑,推动了资源的合理分配,同时凝聚了抗风险合力。
  毋庸置疑,以市场竞标的方式确定最佳竞标者,实现评估的最优价值,是第三方顺利开展稳评的基本前提。这既是对政府作为精明买主的最佳诠释,也是兼顾企业利益与社会效益的有效体现。然而,委托市场第三方进行稳评,绝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市场化。发达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的重心在于提供机制的市场化,而我国市场化改革肇因于财政拮据的背景,因而自觉不自觉地倾向于政府责任的“卸载”。[2]在实践中,一些政府官员认为评估事项已交由第三方,那么涉及的评估任务、可能产生的责任等均应由第三方承担,自己可以高枕无忧了。这种认识偏离了实际,需要逐步被摒弃。
  二、稳评第三方模式的运行偏误
  (一)实践中的政府委托失灵
  由于资金来源于政府的单一渠道,市场中的第三方依旧难以突破被束缚的藩篱,并伴随着“自愿”与“非自愿”的情绪杂糅。在现实中,第三方多少会考虑地方领导的权威和感受,往往会基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