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4月下期

本土化领导纳谏机制生成研究——基于对《贞观政要》的解读/李 茜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 茜   日期:2020-05-21 21:09:30
诚信、信任是一种相互的关系,正确处理君臣关系首先要相互信任,如果君主不信任臣下、提防臣下,那臣下就会畏惧君主而不敢与君主真诚地沟通与交流,也就不可能实现善治。这个过程正是儒家诚信观的具体体现,唐太宗纳谏的目的在于凝聚人心、凝聚情感,共同致力于国家发展大事而不是相互猜忌。
  4.基于激励功能的儒家忠贤观与领导纳谏。贞观十一年(637年)时,唐太宗曾一度轻视非京城区域官员的任免,对此侍御史马周谏言唐太宗要加强对刺史和县令的甄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唐太宗立即听取了马周的建议,下令以后的刺史任命直接由唐太宗负责,并且鼓励朝廷要员推荐贤能。同年,侍御史刘洎上疏唐太宗,请求唐太宗提升尚书左、右丞和左、右郎中等职位的选拔质量,不要再任命年事已高的爵戚元勋,否则就会成为选贤任能之阻。唐太宗不仅采纳了刘洎的谏言,而且直接任命刘洎负责这件事。唐太宗对马周和刘洎意见的接受与采纳遵循的是儒家“举贤才”的政治伦理,贞观之治与贤良的辅佐是密不可分的,唐太宗也清楚地知道贤才缺失对治国理政的危害,因此,能够听取儒家忠贤伦理视角下的谏言,并且通过纳谏激励下属更加忠贤。
  “仁、义、礼、智、信”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贞观政要》论述了唐太宗和众谏臣基于儒家伦理道德的言行,可以看出唐太宗与谏臣们具有相同的价值观念和牢固的心理契约,在这共同基础的指导下,君主与臣子能够以具体情境为基础实现良性互动。这为“谏言—纳谏”内生动机增强提供了积极参考与路径。
  三、本土化领导纳谏内生动力生成机制研究
  (一)基于儒家伦理观的领导纳谏内生动力提升路径
  儒家伦理观所提倡的“仁、义、礼、信、忠、贤”对领导纳谏起着积极作用,是领导纳谏内生动力提升的重要路径。因此,领导者要加强对优秀儒家伦理观的学习与践行,为纳谏提供基础。唐太宗之所以能够做到愿意纳谏、积极纳谏,就是因为他深知治国之艰难,国家治理不是一个人能够完成的。儒家伦理观念与唐太宗的治国理念相吻合,因此,唐太宗选择儒家文化为思想统治基础,树立了以儒家伦理为标准的官员选拔机制,促进了儒家政治生态环境以及与君臣之间相匹配价值观念的形成,实现了儒家伦理在君臣心中的内化。上下级之间共同的价值体系的形成,提升了君主和臣子在利益、观念、等级等方面的一致性,同时也为臣子谏言打下了基础。
  具体来说,增强领导者纳谏内生动力,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要树立择善而从的意识。领导者的目标是实现组织愿景、提升领导效能和组织绩效,不管从哪个角度来说择善而从都是领导者实现目标的捷径。对于员工的有益谏言,领导者要将其视为一种财富和资源,将员工谏言作为提升自我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从而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二要发挥领导者的主导性作用。如果不是唐太宗,魏徵、房玄龄等人也不会成为著名的谏臣。正是因为唐太宗深谙国家兴亡之道,才会以史为鉴,促进君主与臣子之间同心同德。“伴君如伴虎”,在等级森严、王权统治的政治环境下,臣子是不会起主导作用的,虽然现在的上下级没有那样严格的等级观念,但居于组织核心地位的领导者依然是推动“谏言—纳谏”机制形成的主导与关键,领导者要向员工展现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