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3月下期
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动力机制分析/高德强 陈 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德强 陈 琳
日期:2020-04-27 16:06:23
群众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加工整理、升华提升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借鉴。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进行研究部署。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县域是重点,也是难点。县域既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建设的主要落实者,也是治理经验创造者、实践者。长期以来,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对县域治理经验都十分重视,将其作为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手段。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深刻变化,对党委政府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提出新的挑战,对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出新要求,亟须在实践中对治理方式进行探索创新,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治理能力,而县域具备一定的微观治理生态,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探路者”“试验田”,其社会治理创新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和推广意义。因此,应当鼓励县域积极改革、勇于创新,为不断推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经验参考。同时,上级机关也应当鼓励县域探索创新,着力在群众关心关注的重大问题上出新招、出实招,点燃创新的星星之火。
二、县域社会治理创新中出现的负面问题
一是县域创新出现了“真伪”之分。当前,领导干部主抓的典型、创造的经验在高层次会议上得到交流,或者得到高级别领导的肯定,已经成为个人政绩的闪光点、硬实力。因此,有的地方热衷于“出经验、当典型、作发言”,为此不惜夸大甚至编造工作经验、工作成效等,进行推介、展示。一般来讲,“假”经验是通过凭空编造形成的一些“纸上经验”,没有实证支持,是纯粹的主观臆想;而“伪”经验是本质上没有创新,只是通过置换概念、说法、名目等,重新进行包装、改造而形成的经验。有的地方经验水分很大,数据造假,不敢公开“晒太阳”,经不起实践检验。这些情况在现实中经常出现,有的甚至习以为常。
二是县域创新经验存在过多、过滥问题。实践出真知,没有充分的实践,就不会有真正的经验产生。当前,在政绩驱动下,社会治理各方面的经验层出不穷。有的侧重概念创新、提法创新,言必称“互联网+”“供给侧”“大数据”;有的动辄“填补国内外空白”“实现历史飞跃”,力图一鸣惊人、产生轰动效应;有的热衷于设计繁杂的工作模型、运行机制,凭主观臆想创造政绩;有的甚至出现了“倒挂”现象,先推出“纸上的经验”,观察社会反应情况,等产生积极影响了再把经验实体化、机制化,以此来反证“经验”的科学性。此现象已经在相关领域出现苗头,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此外,多年来学界倡导推动的地方政府创新曾经成为一面旗帜,吸引了诸多地方政府改革创新,是民间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有效方式,但是,就是那些曾经获得“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的项目,也有一些已经名存实亡了。县域社会治理创新的可持续性问题成为社会治理的一个痛点。
三是县域创新经验传播推广中易出现错位。社会治理经验的产生有时依赖于本地的政治经济生态,简单地照搬照抄经验难以确保实现设计目标。一方面是“硬着陆”问题。一些地方对经验做法奉行“拿来主义”,生搬硬套,强制实施,导致经验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