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2月下期

新媒体环境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问题与对策/单俊宇 单连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单俊宇 单连春 日期:2020-03-18 17:13:37
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还很低。
  另一方面,一些乡镇在工作中越来越依靠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应用,然而各单位信息条块化、碎片化现象尚较严重,不同的新媒体也各自负责各自的内容,从而表现出彼此联合不足的状态。这使得表面看来似乎每个功能单位都完成了各自的工作职责,但实际并没有给民众带来多少方便。
  (三)基于治理过程的问题分析
  对于动态性层面,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首先,受众具有隐匿性、广泛性等特点,言论表达随意性大,舆论导向不确定性强,导致以微信为代表的部分新媒体成为借机发布商业广告和虚假信息的载体。其次,新媒体在信息传播、管理等层面还有一定的混乱性,存在着许多政务新媒体信息更新不及时、平台不可用等情况,从而影响新媒体治理的动态性呈现。
  对于预测性层面,结合乡村治理的实际过程来看,此类功能的呈现和问题的存在往往取决于治理受众的接受程度、资源的有限度以及乡村治理环境的可控度。而在具体实践中,群众参与协商的事项非常有限,往往更多在于农民切身利益而不在于村集体的集体事宜,在于结果的公开公布而不在于具体过程、具体程序的公开透明。因此,不管是出于对村集体经济壮大、产业发展及基础设施建设等的决策实施还是出于对新媒体促进乡村治理中村务、党务和政务结果的预判,乡村治理在预测层面做得并不足够。
  对于反馈性层面,群众对乡村治理是否满意,大多乡镇实际上都缺少甚至没有相应的评价和反馈机制,政府与群众之间也没有搭建起满意度评价方面的沟通桥梁。这使得政府不仅容易忽略基层群体的信息需求及其参与乡村治理的意愿,而且在开展基层服务工作时也易出现全面性、准确性和实效性问题。在这样上下呼应与支持不足的情况下,如果政府不能明确治理主体间的相互监督制衡,不能及时调整治理思路和回应民众需求,或依然抱着拖捂盖瞒的思想,就易引起群众对政府工作的不满,也易出现一些对此的非理性表达,甚而引发一些公共极端事件。
  三、新媒体环境下乡村社会治理创新的实现路径
  (一)加快新媒体环境下相关治理主体自身建设
  就政府层面而言,政府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首先,必须摒弃传统的管理和控制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治理理念,加快在思想上从官本位到民本位、在理念上从管控到服务的转变,加快有限型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由此塑造政府在新媒体环境下的良好公众形象。其次,转变对新媒体使用的观念,更加灵活多样地利用好新媒体工具及其传播规律,充分发挥其表达、交流和引导功能,在积极建构公共话语空间的基础上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公正性。再次,强化干部教育工作,加强对乡村干部新媒体专业知识的教育培训,调整和改变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工作方法,提升政府工作人员的媒介素养和信息素养及运用新媒体的能力,发挥好干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的引导和带动作用。
  就村民层面而言,一方面,降低村民的新媒体使用成本,并对其进行新媒体使用的通识培训,充分调动其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使其想参与、能参与乡村治理;另一方面,提高村民的媒介素养、法律意识,增强其政治实践认知和理性参与意识以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做到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不触犯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