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20年1月下期
单位情感绝缘问题与仁恕之道的化解路径/张靖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靖人
日期:2020-01-20 17:20:09
发展需要。
二、仁恕之道在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中的价值
(一)仁恕之道的特点
先秦仁恕之道,常被称为仁道。笔者认为,它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强调从己出发。在行动之前,实施仁恕之道的主体要反观自身,进行自我反思。
第二,强调推己及人。由己出发,限制自我,但其目的是要处理好己人关系。此处相对于“己”的“人”,主要是自己所面对的身边的人。处理己人关系的方法就是推己及人,关键在一个“推”字。仁恕的精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164,始终在人己关系中考虑问题。对于“仁者,人也”,阮元解释说,春秋时期孔子师徒所说的“仁”,是指一个人与另外一个人相亲相敬、行仁恕之道,“凡仁,必于身所行者验之而始见,亦必有二人而仁乃见”[2]。换言之,人之为人,是在社会关系中彰显出来的。
第三,强调践行。孔子重实行,他说:“吾道一以贯之。”[1]38一以贯之的“贯”字,对其确切含义的理解历来分歧很大。魏晋学者把“贯”释为“统”“通”,后被多数学者秉承;清代王念孙、阮元等人认为“贯”应释为“行”“事”,即孔子之道在行事中来体现。这其实与孔子的仁恕之道相通。在孔子那里,仁恕之道的“贯”首先是一种政治伦理,而非单纯地为后人所理解的学说,是在现实中践行的。
(二)仁恕之道对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的价值
第一,仁恕之道可作为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的理论资源。仁恕之道的提出是为了解决政治管理集团内部的道德行为失范问题,现在的单位情感绝缘也会导致单位领导失范,二者有相似之处。春秋时期,很大的一个政治问题是,西周初年在周公主导下建立的一套典章制度,在周平王东迁以后逐渐不能被有效执行,周天子的权威被大大削弱,实力强大的诸侯国争霸不已,“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的情况屡见不鲜。在孔子生活的春秋末年,此问题更为严重。在诸侯国内部,有的国君被架空,权臣当政。孔子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要使周公所制定的那套典章制度发挥效力,建立起高效、权威的管理中枢。用他的话说,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1]126。他提出一系列主张,核心就是仁恕之道。单位情感绝缘的前述系列表现,与孔子所面对的问题有相似之处,所以,仁恕之道也可作为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的重要理论资源。
第二,仁恕之道能为解决单位情感绝缘问题提供方法论启示。孔子提出仁恕之道的主要目的,是用伦理道德来规范政治管理集团成员行为。他认为,只有各级政治管理者实施了他提出的“道”,很多社会问题才能得以解决。仁恕之道的准确表达,当为孔子多次提到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还有一种提法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1]64。其思路是,先在政治管理者群体内部实施此方法,使周制能够良性运转,进而扩大实施范围,处理统治者与广大民众之间的关系。但在《论语》中,孔子把仁恕之道的适用对象重点放在政治管理集团内部的上级对下级关系上,至于君主与民众之间的关系,虽然有所涉及,但非重点内容。单位情感绝缘问题的出现,也主要发生在单位上下级之间,其中上级更为关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