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2月下期

智慧治理的内涵、逻辑与基础探析/谭成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谭成华 日期:2019-12-20 12:42:06
  (二)制度确认
  智慧治理实践需要制度的支持。虽然,社会治理的实践有着动态化、情境化的趋势,但主体充分施展其实践智慧的前提和基础,是必须存在一个公平、明确、基本的互动框架,个体所谓的情境理性,不可能凭空而来。所有的治理行动,也都存在着能够供其主体进行价值体认的制度基础。具体而言,无论是技术本身的运作,还是治理主体间的互动,还是新生治理主体的角色定位以及由此衍生出的有关权、责、利的分配,都需要一套科学合理的规则系统加以制约。第一,现代技术在对社会治理实行技术赋能的同时,产生了一系列治理失范的负面后果。现实中,政府与企业常常在现代技术(如大数据监控技术)的掩护下,以智慧治理、智慧生活为名,行破坏民主、侵犯隐私之实,技术运行亟须制度规范。第二,传统社会中的科层结构正遭遇新兴网络结构的冲击与解构。原先治理主体间的互动关系,也面临着规则的调整与转型。第三,技术的革新带来了组织机构的再生产,诸多新兴治理主体应运而生。它们在智慧治理中的角色、功能、责任以及权利,也都需要在制度层面加以确认。
  (三)观念基础
  无疑,在智慧治理的建构中,技术与制度的支持不可或缺,但是,技术仅仅是一种工具,制度也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结构性约束。从理论上讲,技术水平的提升和制度供给的完善,并不必然带来社会治理体制的革新及最终善治的达成。因为,除二者以外,智慧治理还需要“观念”的同步更新,无论是政府、市场还是民众,都需要在思维意识上,紧跟智慧时代的步伐。首先,就政府而言,需要其强化技术应用的意识,并且,这种意识不能仅仅将技术赋予工具性的意义,而是需要试图从技术的理论精髓中,解读出对社会治理创新有益的价值理念。其次,就企业组织而言,其参与智慧治理的过程,虽然还会遵循以营利为目的的市场逻辑,但决不能走剥削数据剩余价值的资本主义老路,而是要在“共同的善”的价值理念下,实现全体社会的福祉最大化。再次,就普通民众而言,积极储备必要的科学素养与科学态度同样重要,人类生活正进行着愈加精细的社会分工,并被一系列符号系统与专家系统编织成了崭新的世界。在应接不暇的科技创新面前,普罗大众所展现的接受能力与理解能力,决定了整个社会智慧治理的基调与氛围。思考如何才能在科技化、信息化的洪流中,不被知识鸿沟排除在智慧生活之外是时候了。
  参考文献:
  [1]郭蓉.从技术理性到行政伦理:大数据时代智慧治理的伦理反思[J].道德与文明,2018(6):17-23.
  [2]刘晶.开启公共行政实践智慧:谋求主体、情境与规范交互建构的新探索[J].江海学刊,2014(2):221-228.
 
  责任编辑 白埕埸  
  E-mail:ldkxbcy@163.com  
  电  话:0371  -   63934209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