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亲而誉之”到“不知有之” ——《道德经•太上》的现代行政伦理启示/周生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生虎 日期:2019-11-06 10:05:50
进一步完善基层人大和政协制度,使作用发挥落到实处。三是知情权,确保行政过程公开透明。严格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政策决策、执行过程避免暗箱操作,尽可能向社会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四是表达权,要广开言路。鼓励人民群众向政府工作建言献策,畅通表达渠道,满足群众利益表达诉求。五是监督权,确保实现最有效的监督。完善包括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批评权在内的群众监督制度体系建设,实现监督的常态化和全覆盖。六是发展权,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强化服务,赋予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及人民群众更多的自治权,实现自我发展。
  (二)从管理到善治
  达到“不知有之”的境界,核心是彰显人民群众的治理主体地位。主其事为管,治其事为理,管理包含管辖与治理两个层面,传统的行政管理将注意力过多集中在管辖上,强调权力集中统一行使,往往忽视治理,带来一定的弊端。
  “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统治,从统治走向治理,是21世纪世界主要国家政治改革的重要特征。”[3]以十八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治理理论进入官方话语并成为执政党的治国理念。善治即良好的治理,善治的目标是重新定位政府、市场、社会组织与民众的关系,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从传统管理走向现代治理,实现善治目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增加治理主体,扩大自治权。将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尤其是公民作为重要的治理主体,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执政党和政府等公权组织。二是提高非正式权力比重,管理工作的权力来源单一,体现国家意志,强制性突出。治理更加重视非正式权力,契约、公俗、道德等隐性权力的作用得以更好发挥。三是相比管理单一的行政命令手段,治理要更加重视经济手段和法治手段的作用,更加重视权力双向运行,突出协商、沟通、对话的重要性。四是拓展工作边界,将全部公共事务纳入治理工作范围,避免由于政府能力有限或是过于强调重点任务而造成顾此失彼、工作缺位。
  (三)从显性政绩到隐性政绩
  达到“不知有之”的境界,关键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落实新发展理念。政绩有显性政绩与隐性政绩之分,显性政绩主要指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获得较高关注度、收效快、易于考核评价的政绩;隐性政绩主要指不一定有较高影响和关注度、时间长、收效慢但人民群众可以真正获得实惠的政绩。受到错误发展观的影响及不健全的政绩考核评价制度、官员选拔任用制度的制约,部分领导干部政绩观出现扭曲,集中表现为重显性政绩,轻隐性政绩,心浮气躁、急功近利,盲目追求政绩工程和面子工程。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既注重显性政绩,同时更加注重隐性政绩,需要领导干部解放思想,深入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破除“唯GDP论”,充分认识到最大的政绩是民生的持续改善、群众口碑和政府公信力的不断提升。此外,需要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一是优化评价内容,更加突出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尤其是教育、医疗、就业等民生指标。二是增加评价主体,提高政绩考核中群众意见的权重,引入媒体和舆论评价,可以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群众满意度调查,在全社会营造公众监督、评议政府工作、关注官员隐性政绩的良好氛围。三是延长评价时效,突破任期限制,在领导干部破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