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1月下期

从“亲而誉之”到“不知有之” ——《道德经•太上》的现代行政伦理启示/周生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生虎 日期:2019-11-06 10:05:50
,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的理想状态。
  “不知有之”反映了对道的尊重,对度的把握,对人的关怀,老子将其视为政治统治的最高境界,将儒家德治可能带来的“亲而誉之”与法家法治可能造成的“畏之敬之”等统治效果等而下之。然而,未如老子所愿,“不知有之”的政治理想在之后的历史长河中并未曾真正实现,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首先,“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让统治者割舍阶级利益,清心寡欲,见素抱朴,还权于民,绝非易事。其次,漫长的封建时代虽不乏和平治世,但战争频仍,即便是在相对和平时期,权力斗争从未停止,统治者亟须“效率高”“见效快”的思想学说以维护统治根基,于是,儒家、法家思想得以登堂入室,“黄老之说”往往被拒之门外。再次,“不知有之”要求政治精英具备宽广的胸怀,心系天下苍生;具备高超的政治智慧,掌握并运用天道规律,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如此则“明君圣主”少之又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民族复兴大业指日可待,政治清明,百业兴旺,人民民主的优越性日益彰显。道家的美治理想从未遇到如此良好的政治和社会基础,“不知有之”对当下行政伦理建设的启示绝不限于理论层面,更加具有实践意义。
  二、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层次考量
  《道德经•太上》关于统治方式四个层次的划分对现代行政伦理建设的层次划分提供了借鉴,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在此,我们不妨举一个现实的例子加以佐证。某镇夜间一座桥梁坍塌,当地镇长带领人员连夜抢修,日出前完工。次日,群众往来通行如旧,不知夜间抢修之艰辛,可谓“不知有之”;同例,镇长接到桥梁受损消息,当晚并未行动,次日清晨带领人员开始修复,身先士卒,两岸百姓耳闻目睹,交口称赞,是为“亲而誉之”;如镇长获悉桥梁受损,次日召开现场办公会,严厉追责,斥责两岸百姓桥梁使用不当,保护不力,而后启动修复程序,百姓“畏之”;如镇长得知桥梁损坏消息,不闻不问,或是允诺修复,但迟迟不见行动,百姓自然“侮之”。通过这一案例,四种行为方式高下、优劣立现。现代行政伦理建设必须坚持正确的价值坐标,明确弘扬什么、抵制什么,不断提升行政伦理的境界。
  (一)“侮之”——为官不为的必然结果
  公职人员为官不为现象在部分地区和部门的滋生蔓延日益引起党和政府的关注。为官不为具体表现为:不敢为,即机械执行政策,缺乏开拓创新意识,怕踩红线,怕触利益,明哲保身;不想为,部分公职人员信仰和宗旨意识淡薄,责任感缺失,懒政怠政,人浮于事,得过且过;不会为,即公职人员工作能力欠缺,不钻研学习,业务素质弱,面对困难或是新业务不知所措;慢作为,表现为决策执行慢,工作效率低,积极主动性差,官僚作风重等;乱作为,即部分公职人员超越法律法规和工作程序,胡乱作为,甚至以权谋私,违法乱纪。为官不为削弱公共政策执行效果,激化社会矛盾,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与执政合法性基础。加强对为官不为现象的研究和治理是行政伦理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主攻方向。
  (二)“畏之”——“威权”不必然产生“权威”
  威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