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以名入仕”与“以文取士”人才选拔制度比较——以察举制和科举制为中心/许 为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许 为 日期:2019-09-06 17:01:35
族大家的把控走向消亡。科举制则以更加客观的标准选人、用人,给予士子以公平机会进入统治阶层,缓和了阶层对立矛盾,选拔了一批社会精英,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相比较于察举制是明显的进步。但其同样存在着一些弊端,特别是王安石变法后科举制度的考试内容出现了僵化,限制了考生的思想自由。八股文的出现,则又从形式上进一步设立了牢笼。最终历经千余年的科举制也不得不予以废除。
  从二者比较而言,首先,两者都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官员的选拔范围,打开了寒门子弟的上升通道,也为国家选拔和输送了相对优秀的各式官员。二者都制订了人才选拔的标准,虽然标准有所不同,但都革除了出生论、血统论弊端,打破了出身论的阶级固化,充实了人才队伍,加强了封建统治的基础,为统一稳定的社会环境创造了条件。
  其次,二者之间不是对立或孤立存在的,是相互联系、渐进发展的。从以“名”为标尺到以“文”为标准,是一个从主观到客观、渐进式变革的过程,是人才选拔制度的一个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封建统治阶级政治措施的自发性的革故鼎新。
  再次,从“以名入仕”到“以文取士”,经历了从主观评判到客观评判的过程,二者评价体系发生了根本变化。相对于科举制以前世袭制和察举、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度设立了完整的官员选拔的客观标准,制定了衡量官员的衡器,使官员选拔做到公开化和客观化。
  最后,二者的选拔程序发生了变化,“以名入仕”是可以直接凭借举荐进入官僚体制,而科举制则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最终优异者才有机会进入统治阶层。同时,二者对人才的评价指标也完全不同,察举制根据的是德、才,首重的是名望,而名望应该来说更重要的是德行的彰显。即使以茂才入仕,其品德依然是重要考核标准。科举制则往往是重才为先,即使仅仅是统治者眼中的“才”,而对德行的考察后置,把其放在了官员任职考核中。
  总的来说,从察举制到科举制,从“以名入仕”到“以文取士”,是中国封建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逐步进步和自我完善。从被动举荐到主动参与,提升了人才的积极性。从主观评判到客观评价,给予人才相对公平合理的晋升通道,这些都是巨大的进步。但察举制和科举制的由兴到衰最终证明了封建人才选拔制度其本身只是封建制度的自我改革,无法摆脱封建社会本身的局限性和腐朽性,最终只能走向衰亡。 
  参考文献:
  [1]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黄汝成.日知录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946.
  
  责任编辑 史雪莹  
  E-mail:ldkxsxy@163.com  
  电  话:0371 -  63931011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