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大数据驱动下破解跨域公共危机治理碎片化难题的理路探析/孙永祺 龚会莲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永祺 龚会莲 日期:2019-09-06 16:24:55
治理主体呈现多元化,原本政府独占数据分析和传输通道,从而利用权力配置信息资源的模式被打破,开始逐步转向由公民、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参与的新模式。这充分依赖于数据共享技术的发展。大数据改造着人类社会组织和行为方式,将人类从事经济、社会和政治活动的场域扩展到虚拟空间,重构着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体等行为主体的行为模式及其关系,经过一定程度的技术赋权,可以吸纳更多主体共同致力于治理实践。从“质”上讲,整体性不仅强调治理绩效的结果导向,而且注重治理过程的技术参与。大数据作为重要的辅助载体,在提升政府质量方面颇显优势。因此,在政府制订协调方案和实施整合战略的过程中,必然要求各部门、各地域实现信息沟通联动,把握大数据驱动下的应用场景及其内在构成也是整体性理论得以现实化的实践起源。
  二、跨域公共危机整体性治理的问题与根源—碎片化
  “碎片化”一词源于传播学,本意是完整的东西破碎成诸多零散块,置于跨域公共危机治理领域,可解释为政府间或政府系统内各部门间缺乏相应的治理思维、治理主体、治理结构、治理过程、治理方式等所造成的治理分割、冲突和失效的状态。笔者基于整体性治理理论的视角,在充分依托大数据分析驱动下,探析碎片化在跨域公共危机治理中的各种表象,进而为寻找有效应对危机的合理路径明晰思路。
  (一)跨域公共危机治理思维的碎片化
  对跨域公共危机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理策略本身就是政府在不断试错中实现自我优化和调整的过程,可碍于行政区划的刚性分割和维稳政绩的压力束缚,在处理跨域公共危机事件时,政府往往采取“堵”“阻”“压”等治理思维,致使跨域公共危机治理思维观念碎片化显著。从利益取向上看,在秉持传统“经济人”理性假设基础上,各地方政府往往在区域利益、部门利益、个人利益上徘徊不定,政绩观念的导向造成了其中大多数选择决策者会既不付治理成本又可顺便坐享治理成效的“搭便车”行为,最终导致相当程度的公共利益受损。站在大数据“面相”透视的立场来看,随着数据样本采集、储存、分析能力的突破,人们越来越不依赖单个样本数据的研究,而是把目光更多转向全样本数据的整合分析过程,思维方式也从样本思维过渡到整体思维。同样地,行政的分割与利益的分化也是地方政府本位主义导向下欠缺“全样本数据”整体思维的结果,行政区划的条块分割和确保政绩的求稳意图使地方政府在跨域公共危机整体治理思维谋划上显露出过于狭隘的对“单个样本数据”稳控的组织惰性。
  (二)跨域公共危机治理主体的碎片化
  出于管控逻辑的需要,在应对跨域公共危机时,政府往往扮演着一元治理的精英者角色,对社会组织、公民和其他社会力量表现出排斥心理和博弈状态,这种治理主体关系的高度割裂造成了跨域公共危机治理协作和互动的难以为继。政府作为一个庞大的权力行使机构,在以往政治生态背景下独揽管理社会的职责,对社会领域尤其是公共危机事件的控制更是其责无旁贷的使命,可随着跨域公共危机的演变与扩散,越来越多突破功能边界和职责权限的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涟漪效应和溢出效应日益显现,急需地方政府联合社会多元外部力量共同应对。大数据面相下的数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