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道义公平研究现状与未来议程/杨 齐 宋 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 齐 宋 洁    日期:2019-09-06 16:19:38
时,则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也就是说,个体对一项行为公平与否的判断和因此发生的行为都根源于个体的道德义务,只有符合内化于个体的道德义务和责任规范的行为才是公平行为。道义公平模型认为人们关注公平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而是出于对人性尊严和社会正义的最基本尊重,公平就是公平的目的本身,即使人们追求公平并不会给自己带来利益,或者面对的是陌生人,他们也会这样做,因为对他们而言,道德本身就是一种奖励。
  (三)道义公平被违背的后果
  公平是一种认知反应机制,当个体认知到行为违反了社会公平规范的要求时,就会激发认知反应,导致个体追寻公平,比如遭受不公平的个体会选择离职、破坏、减少努力等行为。当个体感觉到道义公平被违反时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是学者关注的重点。道义公平理论认为,当道义公平被违背后,个体的道德义务感遭受破坏,个体会产生不公平感,会产生个人的道义威胁感,为了缓解这种威胁,就会追求道义公平的实现,进而通过追求恢复道义公平来减少道义威胁。[1]为了恢复道义公平,个体会采取道义惩罚行为,即观察到不公平行为的个体会惩罚显著违背公平标准的一方。从这层意义上来说,道义惩罚可以看作是应得的惩罚,犯错者需要为自己违反规则的程度、造成的伤害付出一定比例的代价,正是这一理念驱动了道义惩罚行为。[2]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违背公平一方的惩罚是一种伦理选择,是旁观者具有伦理意识、道德内化的表现,如果旁观者不惩罚违背公平的一方,则说明旁观者缺乏道义精神。然而,近年的研究表明,当个体观察到不公平事件时,惩罚并不是他唯一的选择。个体也可以通过提供指导、社会支持、直接的补偿来帮助受害者。同时,学者们注意到惩罚施害者与帮助受害者之间具有互补关系,都可以消除个体在观察到道德规范被违反时导致的公平威胁感。在具体的帮助方式上,在法律范围内,法庭强制的惩罚可以达到恢复受害者在遭受伤害之前的状态。在社会范围内,受害者补偿可以采取社会支持的方式,其中最为重要的两种形式是工具性支持和情感性支持。[3]工具性支持指提供有形的产出,比如直接帮助某人完成工作任务;或提供额外的资源,比如时间和信息等。比如,如果管理者不能直接纠正组织内部的不公平,就会利用掌控的附加福利进行补偿,为遭受怠慢的员工在受欢迎的项目中提供一个职位,或者在工作繁忙时提供按时下班的特权。情感性支持表现为关怀行为,比如倾听受害者的倾诉,或表现出对受害者需求的关心。情感性支持可以减弱被虐待者感受的负面效应,能够恢复受害者退缩的自尊和群组内的社会地位。
  三、未来研究展望
  道义公平的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对其存在和个体动机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仍有几个重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一)道义公平是否具有普遍性
  道义公平的普遍性令人质疑。有学者指出道义公平存在的前提是较高的个体道德成熟度。有学者认为道德成熟度较低者缺乏对良心维持、社会契约、普遍伦理的认同,并不会为他人受到的伤害而感到不平或道德愤怒。更有研究表明,只有道德认同水平较高的个体才能察觉出不公平现象,并由此产生情感上的负面反应,即道德愤怒,而道德愤怒被看作是追求道义公平的基础。那么,是不是只有道德成熟度、道德认同度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