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道义公平研究现状与未来议程/杨 齐 宋 洁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 齐 宋 洁    日期:2019-09-06 16:19:38
导致个体追求公平并对不公平产生反应的根源,完全不能解释人们关注公平的动机,于是Folger提出了人们关注组织公平动机的新观点,建立了道义公平模型,认为人们关注公平不是为了获得某种好处,而是出于对人性尊严和社会价值最基本的尊重,公平就是公平的目的本身。
  (二)道义公平的内涵
  “道义”一词根源于康德伦理学,认为个体认知过程中受到道德律令这一根本性伦理原则的强制,会表现出只为公平而追求公平的动机和行为。基于此,Folger创造了“道义公平”这样一个术语,意指公平是一种道义,追求公平是个体道德规范的需要,并基于道义论指出个体会受到责任感、义务和道德的驱动,只为了公平而追求公平。
  为了更加全面、合理地解释道义公平的内涵,Folger提出了解释人们关注公平的伦理价值模型。该模型指出,人们追求公平不是为了获得个人利益,人们只是把公平作为公平的目的,人们关注公平是出于基本的伦理精神和对人性尊严的尊重,人们不仅会关注自己的公平,也会去关注他人的公平。Folger进一步解释,人们追求公平不只是关注自己的利益,并不把公平能否给自己带来利益作为是否追求公平的唯一标准,人们会为其他人的遭遇而追求公平,即便这个人和自己没有任何关系,他们也会追求公平,因为维护公平就是目标,追求公平就是美德。
  二、道义公平的研究焦点
  (一)道义公平的存在性
  自道义公平被提出后,众多学者对该理论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并不存在完全意义上的道义公平。道义公平的追随者则通过实证检验支持了道义公平的存在。Turillo等研究者基于资源分配实验进行研究。在实验中,他们为参与实验的个体提供一些资源(通常是金钱),要求每个参与者决定在自己和他人之间如何分配这些资源。在这项研究中,提供给参与者供他们进行分配决策的唯一信息就是被分配者在上一次的分配中是如何对待他人的。决策者有多种分配方式可供选择,包括自私型(将绝大多数资源分配给自己,只留给其他人一小部分资源)、平衡型(每个人都获得大致相当的资源)、自我牺牲型(可以扣留上一轮中实施不公平行为个体的资源,但条件是分配较少的资源给自己)。实验发现,参与者基本上较为公平地分配了资源,几乎没有人将大多数资源留给自己,大都采取了平衡型的分配方式。进一步研究发现,在实验中,参与者会对上一轮中表现为自私的个体进行惩罚,即选择分配给自己较少的资源,同时减少对上一轮表现为自私或不公平个体的资源分配。即便是在一点也不知道受害者是谁,也没有任何机会再和任何一方有接触的情况下,参与者仍然宁愿牺牲自我利益也要惩罚上一轮中表现为自私或不公平的个体。这项实验结果表明:基于义务效应对公平追求行为的存在性,实证证明了道义公平确实存在。
  (二)道义公平的动机
  人们关注自身遭遇是否公平的动机很好理解,但是人们为什么会关心他人是否得到公平(追求道义公平)是令人感兴趣的话题。通过研究发现,人们关注道义公平的动机和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个体形成的每个人都应当被公平对待才符合道德和社会规范的认知,即公平对待每一个人是一种道德义务。这种道德义务决定了个体的公平判断。个体依据道德义务进行公平判断,当他们判断某些行为违背了道德义务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