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组织中的逆向团结现象及其防治策略/张俊杰 杨 利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俊杰 杨 利 日期:2019-08-12 16:47:10
体极少发生这种状况。于是,在组织承诺降低和责任扩散双重诱导下,具备逆向团结的群体就成了个体的避风港。
  (四)群体思维与社会惰化
  群体思维是一种有限集体的凝聚,群体团结则是在一定的规则下建立的,但群体团结是有限集体群体思维的行为准则,这种团结效率较高,成员的认同度也较高。在高度凝聚的群体内部,思考、决策都过分追求群体的一致性,极易导致群体极化效应,反而会加重个体对群体的心理逆反,加速其逃离群体,并由此产生社会惰化。社会惰化是一种跨文化心理现象,普遍存在于各类组织之中。它是指个体在集体活动中,意识到群队的整体性优势,就会自动采取消磨的方式降低自己的努力水平,并且群体规模越大,个体的努力水平越低。由于在群体的团队合作中,个体的付出比单独完成时偏少,多数个体就会逐渐习惯于社会惰化,于是逆向团结在组织中就有了生存空间。
  三、逆向团结的防治策略
  (一)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个体在组织中不仅是为了获得生存所需的物质资源,也是为了不断提升技能,增加精神追求的舒适性,从而实现职业生涯目标,体现自身价值。因此,组织需要营造蓬勃向上的工作氛围,提供必要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激发个体可持续的工作激情,使个体乐意为组织的发展奉献才能。组织应根据组织发展战略目标,以能力、态度为前提,以绩效贡献和价值创造为导向,提供公平合理的发展空间与平台,释放人才“核能”。通过激励刺激正向团结,可以减轻、抑制逆向团结,有助于平衡员工之间的利益关系,稳定组织内部的工作关系。
  (二)明确清晰的权责关系
  组织规模越大,人数就越多,关系网络也就越庞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越容易受各种利益关系影响。因此,要明确界定组织制度中个体的权利、责任和义务,合理进行个体的角色定位与工作分配,在重视团队的依赖性、合作性、共生性的同时,重视个体的差异性需求。团结应建立在组织正确的管理制度之上,及时了解个体对组织工作环境的不适应情况,植入组织制度与规范,改善个体对制度的不满,提升个体工作的适应性、匹配度和愉悦度,强化组织工作制度的人性化色彩,有效避免推诿扯皮、人浮于事。
  (三)构建平等的双向交流机制
  个体作为组织的一个细胞,必须发挥好自己的作用。每一个个体的联合才能构造整个组织,个体之间的合作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发挥组织的整体效能,必须重视构建平等的双向交流机制。个体是构成组织的要素,组织是个体的保障,两者是共生共存的关系。组织的矛盾多是由组织内部的不和谐因素引起的,尤其是管理者与个体之间沟通不畅易导致沟通障碍。因此,要在组织内部实现平等交流、融洽相处,尽量减少冲突。同时,号召个体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会减少沟通障碍,高度的使命感则会强化有效沟通。
  (四)建设积极的组织文化
  积极向上的组织文化是组织活力的来源,能为组织发展提供动力支持。现代组织文化的核心是重视人性的发展,关注个体的职业发展。组织应注重学习平台的打造和学习型组织的建设,积极倡导团队成员间知识的交流分享,增进不同群体的感情交流,打破不同群体之间的利益壁垒。重视新时代知识型员工的能力发展,根据员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