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组织中的逆向团结现象及其防治策略/张俊杰 杨 利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俊杰 杨 利 日期:2019-08-12 16:47:10
员基于共同利益和价值目标有机结合的聚合力,而逆向团结则过度强调个体利益、弱化集体效能、淡化归属心理,削弱组织凝聚力的存在基础。因此,凝聚力作为组织运行的精神纽带,一旦出现危机,组织就会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个体的思想就会出现混乱或产生消极情绪,对工作的态度也是摇摆不定。极端情况下,还可能导致人才出走、资源外流,组织陷入信任危机和发展困境。
  (四)削弱组织的竞争力
  面对竞争的日趋激烈,创造力将成为组织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原动力,人际信任、集体情感、归属感、知识分享是影响创造力的直接因素。因此,提供能够让个体全情投入、激发创造力的工作环境,可以促进内部合作、灵感激发、信息流动,从而获取竞争优势。然而,在逆向团结的负面效应下,个体之间的人际信任缺失、集体情感淡漠,个体对组织的归属感不足,更不愿意与他人共享知识,也无法形成学习型组织,组织的竞争力将会逐渐减弱,甚至变得岌岌可危。
  二、逆向团结产生的原因
  (一)追求归属与从众心理
  组织在进行绩效评估时,往往重视对团体的整体评价,有时无法量化或者忽视个体的付出和成就,导致个体在自认为不受重视后,便会从其他渠道获得认可和寻求归属,由此产生了团结分化。在分化过程中,不仅使个体分化,同时也推进不同群体的分化。个体在未获得归属感的情况下,组织内群体的规模越大,对个体形成的压力就会越大,给未从众的个体造成一种恐惧感,甚至觉得被组织抛弃,存在感降低。个体为了提高自己的归属感和安全感,会在行动和信念上违背原有的态度、观点,从而产生了从众行为。团结分化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从众而起的,人类的社会属性,使得个体为追逐安全感而盲目追求他人的脚步,寻求在逆向团结中的归属感。
  (二)主体压抑与表达不足
  理想状态下,组织为按时完成任务、获得满意的结果,需要不同个体献计献策、积极参与。然而在现实情况下,个体由于性格、能力和价值观的差异,对工作的态度和参与度各有不同。另外,在组织决策中,由于很难完全整合全部个体的想法,只能折中采取部分合适的建议,这就对那些未被采纳的个体造成了“伤害”。他们会在心理上形成隔阂,心理压抑情绪就会滋生,参与度和活跃度将大大降低,导致其表达不足或不愿表达。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不得不转变态度,放弃原有的意见,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从而解除自身与群体之间的矛盾,采取符合组织要求的态度与行为。长此以往,主体会产生挫败感,不仅会影响工作效率,更会促使个体寻找新的群体。
  (三)组织承诺与责任扩散
  组织承诺是个体对所属组织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和信任,以及由此带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影响个体的组织承诺因素主要有五类:个体特征、工作特征、领导与成员关系、角色特征、组织结构特征。个体持续承诺的因素包括:员工与组织匹配、期望满足、组织公平和组织支持。由于个体加入组织,更多的是被灌输和强调对组织的社会责任感,但工作之后对组织的投入和认同度将会导致不同程度的承诺下降。同时,个体由于被社会和他人评价的焦虑感减弱而产生懈怠,由此降低努力程度,致使组织承诺下降,便产生了责任扩散。责任扩散是个体的一种主动性意识活动,拥有高度责任感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