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共享理念时代领导干部公私观的新型错误及把控之道/孙 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 华 日期:2019-08-12 16:27:42
源逐渐成为诱惑领导干部的最直接源头,加之体制内工资水平的有限性,使得领导干部的收入无法与商界人士相提并论。这就直接引致部分思想觉悟有限、重物质轻精神、享受至上者备感工作做得再好、民众口碑再好,也无法转变为自我财富的有效积累,产生纯属白干的不划算之感,以至于明确提出“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言论。一旦领导干部开始感叹公权公用的不划算、自我付出奉献的回报“廉价”,其就会为增加个人满足感、获得感而优先谋利,使个人利益诉求凌驾于组织之上。另外,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西方国家对于资本逐利性的推崇也严重影响了部分领导干部对于公平、正义、利益的正确认知,而简单地要求有付出就必须有报酬,自我行为必须确保个人利益的最优化,最终产生唯利是图的心理。
  (四)制度欠缺,监管乏力
  共享并不意味着白占,更非“搭便车”的机会,而是具体行为过程的系统化、协同化,这就需要制度做保障而切实实现参与共享的各方付出与回报间的对应性,坚决杜绝部分人只“共享”事务却“私享”利益资源。但客观而言,当下组织中对于跨领域、跨部门间的共享行为并无有效的规制手段,当不同的权力方共同行动时,往往只能保证互动、互助过程的有序顺畅,尚未全面兼顾责任的合理分担、资源的科学共享。现实中部分领导干部就存在通过巧立名目而只扩权不增责的行为。更确切地说,就是以创新发展、全面推进的态度揽下“公事”,但关注的焦点并非效果的实现,而是风险的巧用,通过对共享过程中困难、风险的故意强化而合理要求增加相应的保障措施,且往往是具体的物质保障、政策配合,这就成功地实现了“私权”的扩展,至于最终的效果考核,则可借由风险大、摊子大而被“打折”执行,如此也就完美地实现了公权私用。
  三、领导干部树立公私和谐价值目标的路径
  (一)科学把握多重身份,明晰“我是谁”
  对于组织而言,苛求领导干部完全摒弃私利、任何时候都只考虑集体利益是不现实的。人生存于特定的社会环境,需要相应的物质财富积累方能发展,但若过分强调私利又会引致付出不足、担当不够。这就需要引导领导干部认清自我多重身份,科学灵活地转换行为标准,尤其是在工作过程中必须时刻明确“我是谁”。首先,领导者作为独立个体必然有着自我的行为追求和逐利本性,但具体行为的发生应分清场合,一旦身处工作中就必须彻底“忘我”,而只定位于组织引领者、群众服务者。其次,对于领导干部而言,还应时刻清楚自我所能支配的资源权力来自何处,是私人财产还是集体之物。若为后者则意味着公共的本性,此时一切的服务对象也就只能是集体公众,丝毫不涉及领导者个人利益范围。再次,领导干部应该认清“我是谁”的关键在于科学定位自我在组织中的位置与价值,一旦步入领导岗位,就意味着相应的责任担当,用权就必须谋利于民,始终纠结于私利则只会公私不分、标准模糊。
  (二)精准锁定服务对象,明晰“服务谁”
  如果说明晰“我是谁”只能警示领导干部明确自我岗位责任的重大以及权责对应的必然性,那么,精准锁定行为对象,明晰自我的付出“为了谁”,则能更好地引导领导干部看清公私范围的界限。首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