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8月下期

共享理念时代领导干部公私观的新型错误及把控之道/孙 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孙 华 日期:2019-08-12 16:27:42
以说付出优先、无私分享,方能在后续行为中彼此配合。若只是寄希望于共享过程中对他人资源的占有,甚至公物私用、他物己用,则必然破坏集体信任感与协同性。但部分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一是极力排斥需要辛苦付出的任务安排,并将其视为有损私利的集体性工作,而急于将其公共化、共享化;二是对于能够为自己带来实惠、利益的组织资源,又急于多占、多用,而极力排斥与防备集体的共享,私有化欲望强烈。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引致任务安排时积极分摊至集体,资源使用时却凭借个人掌握的权力而无限私有化。现实社会中部分领导干部不作为却大肆贪污集体财产,正是以权谋私、权力寻租的典型表现。
  (四)精力“共付”,利益“私享”
  为何部分领导干部如此渴望任务安排的集体化、共享化?究其实质,就是部分领导干部希望将个人的付出、奉献降至最低,在大家“共做”“共担”的过程中凭借自身职位优势而下移转嫁具体工作任务。一旦对公事的精力付出显著减少,自然就可更好地集中精力致力于自我私利的最大化谋取。看似谋求行为合作、提升效率,实则是一种放大化的个人主义,也是一种恶劣的谋一己之私的行为。
  二、引致领导干部公私观混淆的关键原因
  (一)身份不明,位置不清
  经济学理论认为,理性的“经济人”天然地谋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但领导干部应认识到自我在工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理性的“经济人”,而首先是人民的公仆、组织的中坚力量,担负着引领发展、谋取集体利益的重任。此时,个人虽然也应该追求效率效果,但逐利的目标并非个人私利,而应是集体公利,一旦摆不正位置、看不清责任,就会纠结于个人得失而不断算计“公事”的最小化、“私利”的最大化。当下,部分领导干部之所以在共享理念下忘记正确公私观,正是在于无法科学定位自我在组织中的正确位置与重要性,始终只能站在自我立场看待问题、计较得失,却无法提升至引领者之位而立意高远,优先看待集体诉求。这也就必然引致其面对公事时推诿、逃避,无法正确认识与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关系问题。
  (二)担当不足,责任缺乏
  对于领导干部而言,干事就意味着付出与担当。这原本与追求资源使用效率最优化的共享理念并不冲突,为何却引致部分领导干部借由共享而“搭便车”,在集体化共同行动中反而斗志减弱、不断退缩偷懒?一个关键原因是有的领导干部个人责任感与担当精神的缺乏。这部分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关注的重点并非责任的切实履行,而是职位权力所带来的便利与享受;随时搜寻一切可以减少自我职责、职业风险的方法路径,却毫不在意工作行为的具体效果与反馈。在这些领导干部眼中,共享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工作行为的融合与系统化,更是个人责任担当意识的减弱,只要自我守住手中权力资源不下放,就可以抽出更多精力致力于自我私利的谋取。可以说,正是对岗位职责、民众信任的忽视,才使得部分领导干部无法从共享的本质中看到这一行为的真正目的所在,反而将其视为自我投机取巧的有力渠道,一味转移、下压、“共享”责任义务,又同时将公权、资源私人化使用。
  (三)诱惑增多,优先得利
  伴随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外界日益丰富的物质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