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3月下期

从中国道文化重新审视管理的本质/张党珠 齐善鸿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党珠 齐善鸿 日期:2019-03-21 16:43:57
以与客观规律相合。在这种情况下,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思想可能会解决眼前的问题,但从本质上又可能会制造更长期、更严重的问题,而这个结果当然不是管理理论工作者愿意接受的。但研究者不用自己的思考,又怎么能逃脱管理主观上解决问题、客观上制造问题的悖论呢?由此可见,中国道文化给我们思考管理智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启示:研究者必须让自己的主观思考跟随客观的规律而不仅仅是研究者面对的问题和我们头脑中思想的个人偏好。
  (三)中国道文化的人文准则
  老子提出的道家哲学,蕴含着深邃的领导哲学智慧,为后世的人文精神指明了方向,代表了中国道文化的精髓。其对后世产生了两个影响最大的人文准则。一是无我。只要有我,人类就很难接近客观真相与真理。只有无我,排除自己的主观意念,去意才可近道,在智慧上才能接近真理;只有无我,人才可以在现实中化解跟他人的冲突,才能赢得别人的信任与长期信赖。二是至善。在世俗的生活中,人们为了破解相互伤害的管理困局而想到了双赢,强调要遵守法律,要利他,要超越相互的伤害。现实中大量存在的是那种带有交易性质的利他,并不是真正的善,而是带有交易性质的伪善,是不纯粹的善。纯粹、没有交易、没有利己,是中国道文化的至善准则。当一个人将价值信念锁定在至善上,也就是完全破除了利己的想法,也就超越了那种带有交易性质的利他,就不再会跟别人有冲突,也完全没有了相互的算计。在管理的情境中,具有至善信仰的管理者的心智能够最大限度地集中和汇聚众人的生命能量,从而也破解了跟别人的利益冲突。在这样的利益机制中,每个人都可以在客观上实现自己综合人生利益的最大化。按照至善准则,在自己的利益实现之后,不能停留在这个阶段,否则那又是不彻底的善,而应该在得到自己的利益之后,依然能破解它,再次奉献出去,如此就可以达到无所需、无所求、无所缺的境界,此谓之圆满。
  二、道文化视角下的管理观察
  (一)中国道文化之无为
  基于中国道文化的终极性、客观自在性和无我与至善的人文准则,人类思想与行动的最高原则就是无为。无为,指的是要让自己的主观合于客观的规律,按照客观规律思考和行动。按照规律做成了事,不要把功劳据为己有,更不能把收益据为己有,然后就可以进一步获得别人的信任,并与别人建立长期的信赖关系。[1]尊重别人、帮助别人,摸清人与事的规律,在做事的过程中肯定别人,不独吞利益,体现自己的做人品格,然后把做事的规律与做人的规律连接起来,互相强化,这就是通往幸福、卓越人生的坦途。
  (二)对现实管理“有为”的反思
  通过观察现实中的管理活动,就会发现其中充满了诸多“有为”的痕迹:强者对弱者的强制与统治、缺乏善意不合人心的制度设计、为了个人私利的妄为、诸多消极不作为。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的关系,是管理者基于资本的优势、经验方面的强势,与缺乏这方面优势的员工之间建立的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被利用的员工,心里不满但是苦于没有利用别人的机会,只能暂时给人打工,而能力强一些的人则等着有机会再跳槽。利用员工的管理者,他的主观意愿是希望员工给他干活,又忠诚于他,并且最好能完全奉献给企业。被利用的员工,知道自己处于弱势地位,从心理上渴望别人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