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月下期

乡村振兴战略语境下的基层协商与农村社会治理创新/杨守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守涛 日期:2019-02-27 10:45:34
  第二,做好平时工作。建强基层党组织是根本基础,没有这个基础,“群众会+”的基层协商就会失去有效的领路人;而基层党组织做好平时的相关工作则是基本前提,如果没有这个基本前提,在“群众会+”模式的具体实践中,就会出现所谓的“说不上话”“说不对话”“搞不成事”等尴尬现象。
  第三,坚持“先、多、真”态度。在前述根本基础和基本前提下,对“群众会+”模式优先做、多做、真做。首先是优先通过“群众会+”的基层协商机制做基层工作,也就是“有事就开会,有事先开会”。其次是多开群众会,不仅体现为在具体的每一件公共事务上有耐心、多开群众会,还体现为在农村社会治理整体过程中多开群众会。再次是真开会,不是为了开会而开会,也不是为了其他一些不相干的目的而开会,而是“为了启发汇集各方观点,为了解决问题,为了更好地进行决策、管理和服务工作”才开会。
  第四,运用适宜于农村社会的系列“巧办法”,把群众会开好。综合M县“群众会+”模式的系列实践可知,首先,巧办法体现在搭建“有组织、有重点、分层次积极稳妥推进各方面协商”的平台,真正贯彻自治原则,让群众会成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协助与指导之下的村民协商平台,而非村民与基层政府和基层党组织的协商平台。其次,巧办法体现在开会的规模控制和场地选择上。开群众会的场地一般以方便村民出行和参与为主,可选择一些“方便大家轻松说话的地方,像村头的空地、某家人的院坝子”等。再次,巧办法还体现在组织者的语言表达上。在M县“群众会+”模式中,基层党组织在开群众会时,在语言表达方面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讲土话、讲方言以及说身边事,甚至编“顺口溜”。
  (二)M县“群众会+”模式的普遍性意义
  第一,坚持党对农村协商民主与农村社会治理的领导,依托农村基层党组织践行民主协商,是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政治原则。“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历程所证明了的,也是在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反复强调和坚持的。在M县“群众会+”模式实践中,这一点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第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带领下的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理论自觉和实践自觉及其牵引下的主观能动性发挥,是借助社会主义基层协商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极其重要的条件。在党的领导下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实现乡村振兴,广大农村基层干部的农村社会治理素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条件。在M县“群众会+”模式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将作为我们党优良农村工作传统的群众会继承起来,并结合农村社会治理的新形势加以创新,克服一系列实践难题,不断引导人民群众走上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之路。
  第三,作为农村社会治理重要主体的人民群众的“公共精神”“邻里情怀”以及彼此之间的“沾亲带故”关系,是社会主义基层协商在创新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能有效运行的一个关键支撑。农村社会治理固然需要党及广大农村基层干部领导有方、工作得当、尽心竭力,但就人民群众而言,他们彼此之间的“沾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