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11月中期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背景下的第三部门失灵及其治理/王 杰 朱志伟 康 姣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 杰 朱志伟 康 姣 日期:2018-12-11 10:48:48
iv>  由于社会服务成效的测量困难以及非营利组织的趋同性,政府在购买公共服务时难以做到实质上的公正,转而追求程序和形式上的合法性。为保证形式上的公正,在招投标中,“低价者得标”是常用原则。一些非营利组织为了拿到项目,不断压低价格,低价得标后,为了维持机构运转,又不得不缩减费用,从而影响服务效果。此外,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中,不乏权钱交易,利用私人关系进行暗箱操作等行为,滋生了权力寻租现象。
  2.对上负责与脱离民众:监管制度的困局
  社会工作机构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政府,为了获取资源,社会工作机构必须对政府负责,从而容易忽略服务对象的利益。政府部门有些时候并不在意实际的服务效果,而仅仅关注民生政绩或维稳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与第三部门结成了同盟,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政府部门获得政绩,非营利组织获得资金与发展。在社会组织资质和服务效果评估中,虽然第三方评估能够增强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中立性,但不容忽视的是,第三方评估机构的资金来源依然是政府。单一的资金来源造成了第三方评估机构对政府的依赖,根本上还是反映政府的意志。在实践中,不乏修改评估规则以照顾政府部门意愿的事例。
  在管理主义技术至上的影响下,评估机构发展出精巧复杂的评估体系。“证据为本”思潮的兴起更加剧了这一特征。然而,证据为本的评估忽略了服务对象的主体性,将服务对象物化、数字化、指标化,而消弭了服务对象作为人的独特性,模糊了非营利组织的助人本质。在评估的压力下,非营利组织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在填写评估文件、应对上级检查上,严重侵蚀了正常的服务时间和服务资源,影响了服务成效。非营利组织日益“悬浮”于民众之上,脱离了民众需求,未能让民众感受到社会服务的“可感”与“可及”。[5]
  (三)行政倾向与市场竞争:第三部门的定位偏差
  1.资源短缺与过度依赖:第三部门的行政化倾向
  在西方国家,第三部门的资金来源较为多元,除政府资助外,民间捐赠、基金会也是重要的资金来源。我国的非营利组织是在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成长的,严重缺乏社会基础。社会公众缺乏对第三部门的认识,未能向非营利组织提供人力、资金等相关支持,导致非营利组织资金来源太过单一。政府为了激发非营利组织活力,强调非营利组织之间的竞争,导致资源总是处于相对短缺的状态。再加上项目制度的周期性,非营利组织的资金来源非常不稳定,充满不安全感。为了获得相对的稳定与安全感,非营利组织主动向政府靠拢,其行政化倾向日益增强,在某些情况下,第三部门甚至沦为政府“甩包袱”的工具。
  2.生存逻辑与营利行为:第三部门的市场化倾向
  非营利组织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向市场学习,借鉴企业的管理策略和资金运作方式,以商业手段运作公益项目,导致非营利组织与商业机构的界线日益模糊。在第三部门中,商业用语、商业思维、商业模式被普遍应用。
  目前,不少非营利组织开始发展收费服务,以增加机构收入,维持机构运行,补贴公益服务。“增强自我造血能力”,似乎已经成为被非营利组织广泛接受的观念和其发展的主流方向。然而,其中不乏问题与风险。
  在政府购买服务中存在这样一个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