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8月中期

核电项目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治理机制研究/李文姣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文姣 日期:2018-08-31 16:41:33
v>
  社会不同群体、不同领域间的信息交流和影响随着以互联网为重要载体的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而大大加快。互联网本应作为重要的信息传播路径,成为开展核电知识科学普及的主要平台,但是负面的舆论和谣言在互联网上传播,反而加剧了公众的恐惧和不安,埋下了邻避冲突的隐患。对于政府和责任企业来说,他们需要直面网络舆情的快速传播所带来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在核电项目建设的窗口期,各种宣称官方渠道但难辨真假的消息都在互联网上出现,在这种形势下,政府应切实提高应对网络舆情、引导网络舆论、化解网络集群危机的能力,构建完善的信息传播路径。
  (三)公众风险认知偏差与政府公信力不足之间的矛盾
  核电项目的负外部性引发风险认知偏差。在现有的科学信息模糊不清的情况下,公众和专家对核电项目的风险认知是有差异的,当专家对核电风险的解读和分析与公众的经验相左时,当媒体对灾难的发生和后果进行大量的负面报道时,都会使民众对灾害发生的概率和后果的严重性产生消极判断。负外部性通过影响公众的风险感知,引发恐惧不安情绪,进而激化公众对核电项目的对抗心理和行为,导致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发生。
  政府的公信力是公众对核电项目接受度的风向标。当政府有较高的公信力时,公众很少会质疑核电政策和核电规划,核电发展就能进入良性模式。但是当政府自身的公信力不足时,特别是重大核事故发生后,公众对核电的接受度会急剧下降,无论专家如何从科学角度澄清事实,都难以消除风险认知偏差带来的负面影响。核电项目虽然存在安全风险和环境风险隐患,但是其风险在技术层面是可控的。而现实中如果政府的公信力不足,加上责任企业的风险评估、风险沟通、引导公众参与等工作不健全,就会导致政府、责任企业和公众三者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进而导致核电项目遭到公众的强烈反对。
  三、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预防治理对策
  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调整,邻避型群体性事件成为地方政府在核电发展过程中无法回避的考验,体现的是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博弈与平衡、短期效益与长远效益的沟通与协调。单一的政策工具并不能完全化解核电项目引发的邻避型群体性事件,在综合决策过程中需要通盘考虑制度化和非制度化的因素,从公众参与机制、公众权利保障、信息公开和风险管理等方面探索多元治理路径,为核电快速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有助于从根本上破解这一难题。
  (一)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公众参与流于形式是引发邻避型群体性事件的主要因素。要使核电项目从“邻避”到“邻利”,就要在核电项目建设过程中主动接受公众监督,概括来讲,有以下几方面。在范围方面,应尽可能扩大具有参与权的公众的覆盖面;在时机方面,应将公众参与的时间点提前到项目决策阶段;在过程方面,应建立全程动态参与机制,同时适当延长每个阶段的公众参与时间,以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提高公众参与的有效性。
  搭建沟通诉求平台,构建完善的公众参与机制。公众参与不能确保核电项目选址和规划时的决策绝对正确,也无法确保核电项目建设和营运过程中的绝对安全,但是让公众参与决策过程中,能够提高公众对核电项目的接受度,是减少矛盾纷争和有效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