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7月中期

事业单位核心圈层的形成机理及消极影响分析/毛 丹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毛 丹 日期:2018-07-10 11:58:04
获取更多的资源。
  二、事业单位核心圈层形成的内在机理
  (一)核心圈层的准入条件
  来自单位正式层面和非正式层面的因素,是决定单位成员能否成为核心圈层成员的两大维度。事业单位正式权力的来源构成正式层面的准入条件,适用于单位领导,包括职务层次、分管领域、部门职能三个二级维度。在差序格局的社会文化下,事业单位普通员工的非正式权力来源于领导的授予,因此,借鉴差序式领导理论,将非正式层面分为关系、忠诚、才能三个二级维度。其中,关系是指单位员工与领导之间的联系,忠诚是指员工对单位及单位领导的认同和服从,领导对员工要求的忠诚以私忠为主,公忠成分较少。[2]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才能是指员工完成本职工作和领导布置工作的胜任能力,它是员工进入核心圈层的最重要因素,是组织理性在关系格局中的体现。
  事业单位的领导主要分为高层领导、中层领导和基层领导。根据组织分工的不同,各个功能模块的领导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由此产生了领导之间权力的不对称性。一般来说,事业单位一把手、分管重要领域的高层领导、主管重要职能部门的中层领导拥有较多的话语权,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控制单位资源,影响单位的运行,属于单位核心圈层的构成人员。而分管非重要领域的高层领导、主管非重要职能部门的中层领导常常缺乏影响力,不被纳入核心圈层,但因其拥有一定的职位权力,进入核心圈层的可能性较大,因此,这两类领导处于单位中间圈层。事业单位基层领导因为职务层次较低,在单位大事上几乎没有决策权,日常工作中也主要是执行上级领导下达的任务,因而将其纳入单位员工范畴进行分析。
  对于单位员工来说,以关系(亲与疏)、忠诚(忠与逆)、才能(庸与才)为标准对其进行划分,大致可分为八种类型(见表1)。由于忠诚本身是关系的发展倾向,关系亲近往往导致高忠诚度,因此,G类和H类员工存在的可能性较低,本文对这两类员工暂不做讨论。A类员工是事业单位核心圈层的构成人员,他们与圈内领导关系密切,与圈子核心保持行动的一致性,其所具备的技能、才干可以被领导很好地利用,在单位中很有发言权。B类员工与圈内领导关系密切,对领导言听计从,但是才干能力不足,不能进入核心圈层,只能作为领导的追随者和拥护者,在中间圈层起到带头呼应、执行领导决定的作用。C类员工拥有圈内领导所看重的才能和忠诚度,但因为与领导尚未达成情感交换,暂居中间圈层。D在单位属于缺乏建树、愚忠类员工,虽然与圈内领导关系密切,但是难担大任,因此通常被安排到处于单位边缘圈层的非重要岗位上加以照顾。E类员工通常恃才自傲,与圈内领导关系疏远且不受信任,因此被排挤到边缘圈层。F类员工在单位中属于边缘群体,处于边缘圈层。
  概言之,依据核心圈层的准入条件及其对单位成员的类型划分,事业单位形成了类似差序格局的“核心圈层—中间圈层—边缘圈层”的三级圈层结构,其中职务层次高且分管重要领域的高层领导、职务层次低但主管重要职能部门的中层领导、与圈内领导关系密切、忠诚度高且具备优秀才能的员工是事业单位核心圈层的构成人员。
  (二)核心圈层的运行方式
  1.核心圈层的中心人物。与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的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