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2月中期

网络公共冲突的压力效应及其回应机制探析/刘 明 刘长甡 原 珂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明 刘长甡 原 珂 日期:2018-02-01 18:09:06
和长期目标。前者指缓解当下事件的群体极化现象,后者指弱化甚至切断群体极化在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传递。以“雷洋事件”为例,公共部门治理的短期目标是,通过向民众提供事实证据和公正、公开的裁决,缓解此事件所导致的民众对涉事部门和公职人员的不信任甚至敌视态度。国家相关部门治理的长期目标是,通过不断提升执法人员的执法能力和执法水平,改善执法形象,消解民众的不信任和偏见,进而避免群体极化在类似事件中的传递。在网络公共冲突的管理中,国家相关部门治理群体极化的过程是重拾民众信任的过程,也是改善履责状况的过程。
  具体而言,国家相关部门应该通过提供必要的回应机制来缓解群体极化现象。在群体极化的过程中,心理学的研究还证明了两种主要的影响因素——“信息影响和规范影响。从讨论中收集起来的信息大多有利于大家最初的选择,因此会强化对其的支持,而且如果人们在比较了各自的立场后,惊奇地发现其他人都对自己最初的意向持支持态度,他们就会表现得比以前的意向更胜一筹”[1]227。其中,信息因素指民众接触或收集的信息类型,主要是一些事实性的判断,如“事件是什么样的,不是什么样的”。信息因素会影响民众判断,如果民众接触或收集的负面信息过多,就极易导致负面判断,反之亦然。规范因素主要涉及民众在讨论中所接触到的价值判断,如“如此做,是对的或合理的,或是不对的或不合理的”。民众在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如果接触到的负面判断过多,就极易形成负面判断,反之亦然。依据影响民众群体极化的这两个外在因素,可以初步确立起国家相关部门应对群体极化的一套复合回应机制(见表1)。
  在复合回应机制中,信息回应和规范回应往往需要同时进行。当网络群体极化形成时,国家相关部门不但需要及时提供必要的事实信息和证据信息,而且需要及时表明态度和立场,并将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公开。另外,信息回应较为侧重群体极化的短期目标,即缓和当下的群体极化事件,而规范回应不仅侧重缓和当下事件,而且有利于民众对政府形成稳定的预期,进而有利于长期目标的实现,即弱化甚至切断群体极化在事件与事件之间的传递。因此,从长远来看,国家相关部门在应对群体极化的过程中,应该重视规范回应的供给。例如,以强拆和强征为例,频繁发生的强拆和强征现象导致了民众对政府执法的不信任甚至敌视,为了减少和避免类似事件的频频上演,国家相关部门应该给出必要的制度回应,在制度或法律规定上完善和规范拆迁事项,尤其是规范强拆、强征行为的相关责任。
  此外,从过程分析来看,政府的信息回应与规范回应要同网络社会的一些自身特点实现共振。例如,在应对网络谣言、偏见等情况的时候,政府需要给网络以恰当的引导,发挥网络社会本身具有的“自清洁”功能。从这个角度考虑,政府在网络舆情发展过程中的角色就不应该仅仅是“灭火者”和“手术者”,更重要的是充当“调理师”。[3]复合回应机制主要是针对国家相关部门在网络公共冲突中所面临的压力效应而提出的。与围堵、打压、封锁等传统治理策略不同,无论是信息回应还是规范回应,其实质上都是国家相关部门的责任回应,即国家相关部门通过输出积极责任或消极责任来缓解和疏导网络公共冲突,这是国家在网络公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