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9月中期

干部人事制度变迁下的领导风格重塑/徐春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徐春光 日期:2017-10-16 11:06:48
众不同的特质。此外,西方社会对领导风格的科学性也进行了很多研究,形成了较多的领导风格理论,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领导风格发展模型通过领导者个人特质、领导者行为及领导环境交互影响来解释领导现象,认为任何领导方式在与环境适当搭配下,均可能成为最有效的领导方式。领导风格与制度变迁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科学性的制度变迁为领导风格的形成、转变与创新,提供了必然依存的结构性环境与约束条件。因此,既有制度及其变迁是领导风格形成与变化的规则约束与情境引导。
  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主要包括干部管理体制和具体管理制度。干部管理体制主要指干部的管理机构设置和管理权限划分,以及确定干部工作的领导关系和管理关系方面的制度。具体管理制度主要是选拔、任用、考核、监督等方面的规章设定与流程安排。干部人事制度及其变迁建构了领导风格的形塑和转变的结构性环境。领导风格正是在这样的结构化情境设定与变化过程中,不断地进行适应性的转变与重塑。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在较长时期内,领导风格的转变也正是制度变迁的具体反映与事实表现。
  二、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间断-平衡演进
  (一)间断-平衡模型理论
  自20世纪50年代拉斯维尔创立政策科学以来,建立政策分析框架、研究政策变迁一直是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重点,并形成了很多的政策变迁理论的。间断-平衡模型是其中影响较大的一种政策分析模型。我国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逐渐引入政策科学理论,发展起步较晚,但我国的改革开放引导着各个领域的公共政策不同程度地发生变迁,因此,对这一渐进过程进行理论阐释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研究的方向。
  1993年,美国学者保姆加特纳和琼斯在借鉴古生物学领域生物进化过程中的间断-平衡理论基础上,提出了政策议程的间断-平衡框架。该模型认为,应该从整体角度对稳定的线性发展与突变的非线性变迁同时给予理论关注,这才更有利于对政策变迁进行全面解析。20世纪90年代建立的间断-平衡分析框架,融合了渐进与变革两种政策变迁模式,认识到了政策变迁存在长期渐进均衡与短期重大间断两种政策变迁状态,为达到政策总体性目标,需要在特定的环境中,运用合适的政策工具来确保政策得到有效的执行,确保政策不会出现走样、失真。
  我国政策变迁过程中,一方面,特别强调稳定与平衡,“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2],这种稳定思维成为一切制度变化的前提与要求,也规约着改革与发展。另一方面,“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已经是改革的标志性口号,引领着我国公共政策和各项制度在短时间内急剧变革,产生短期内的间断性发展。从这两方面而言,间断-平衡模型具有分析我国公共政策变迁的理论适用性,是一个较好的理论分析路径。
  (二)干部人事制度的阶段性演进
  整体而言,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经历了两个阶段:委任制阶段、考选制阶段。1978年之前基本上是委任制阶段。这一阶段借鉴根据地经验和苏联模式,形成了党管干部原则下的分级分部管理体制。特别强调领导干部全力执行党的政策,为共产主义事业全力奋斗。1978年之后基本上是考选制。伴随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干部人事制度也发生快速变化,开始朝着法治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其中的关键间断点是1993年的《国家公务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