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9月中期

超越治理理论:治理的中国样态及其构建/周 莉 魏崇辉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周 莉 魏崇辉 日期:2017-10-16 09:59:53
在做法上和别人相同,彼此的关系才能和谐与稳定。当中国人际关系呈现于三个人以上的交往时,平衡性就成为三人以上的互动中的最重要原则。[5]
  (三)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治理中国样态的重要内容
  从宏观与微观角度考量是满足研究便利的需要。特别要说明的是,分析角度会与实际状况不同,如对“人生如戏”的理解,有“将人生分析如戏”与“将人生过得如戏”的差别。若未能对此有理性认知,可能形成玩世不恭的世界观。这从侧面反映出严谨学术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既往的研究多以西方学术立场从宏观出发,对中国社会的解释力明显不足。事实上,在中国社会的建构中,更多的是复制与缩放的关系,而不是宏观与微观的显著关联。这展现在传统文化中,表现为对宗法制、家族主义、血缘关系等的追求,从这些因素发散出发,中国人塑造了个体到国家乃至天下的认知理路与行为逻辑。
  历史上,传统文化发挥了治理功能。一定意义上,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形塑了治理中国形态的重要内容。那么,开放社会语境下,如何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呢?笔者以为,评价国家治理是否趋向现代化的标准是看其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指归。只要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指归的心理过程和心理特征,都属于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范畴,而不论其是多元政治文化中的哪一种。换句话说,我们应该跳出对文化自身优劣的争论,而应设定以是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否以服务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为基本指归等标准来判定传统文化是否实现现代转换,从而展开对传统文化的发掘与阐发。
  (四)国家治理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治理愿景的集中体现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设定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目标的展望与拓展。一直以来,“共产主义的实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奋斗目标与最高理想,不论是政党权威的成功树立、协商治理的有序推进,还是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都以这一奋斗目标与最高理想为未来指向。
  将“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意识形态话语有其存在的根由。但问题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或者对于大多数不从事意识形态话语研究与宣传的人来说,诸如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等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与日常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如何实现意识形态话语向普通民众话语的转化,成为考验政党权威能否成功树立的重要因素。国家治理现代化包含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衡量一个国家的治理体系是否现代化的标准有:公共权力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民主化、法治、效率、协调。[6]相较共产主义的基本特征,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标准距离普通民众近了很多,特别是当其落实为话语与制度之后。
  三、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治理——话语与制度的维度
  概念与理论、方法是具有普遍性的存在。必须承认西方在此方面的先进性。但西方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并不能解释中国所有的现象与问题,必须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构建中国治理话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