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5月中期

人情异化的内在逻辑与化解之道/黄丽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黄丽娟 日期:2017-06-13 08:35:18
  人情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沃土,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包括恩惠、情谊,甚至包括情面和礼节应酬等习俗。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政治生活中,人们都重人伦、讲人情,可以说每个人都置身于一张人情网之中,人情成为立身、处世、办事必须考虑的因素,有着极高的心理文化认同。“撼人心者,莫先乎情。”对领导干部来说,面临人情关系,难免会陷入两难境地。不近人情难以凝聚人心,团结力量,谋事创业,但如果为人情所困,过分看重人情而轻视、忽视乃至无视党纪国法和人民利益,就有可能会触碰底线,走上腐败和犯罪的歧途。一个成熟、稳健、廉洁的领导干部必须科学认知人情关系,合理考虑人情因素,有效管控人情的范围,掌握其力度、限度和可行度,做到趋利避害、化腐朽为神奇,使人情关系成为促进事业发展、助推自我完善的积极因素。
  一、异化:从人情关系到“人情政治”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差序格局”的概念,认为国人自始就天然地处于一个范围逐渐扩大的社会网络之中,这一网络没有明显的组织形式或内外群体边界,并带有很大的重叠性,公与私之间虽然存在分界,但有时极富弹性且模糊不清。这样的共同体规则倾向采用伦理与道德,而非正式制度与法律。安土重迁、血缘关系使人际交往保持长期性和连续性,人际心理结构和社会关系结构相吻合,人情得以从家庭向社会推衍、延伸和拓展。从宏观格局看,虽然个体与国家之间存在制度化的沟通渠道,但中国人认为这种渠道远不如人际关系重要,共同体反而成为个体生存的现实构成,它以扩大的家为基本单位,构成人情到人脉的基础。
  学者翟学伟曾将人情分为恩情回报、人情投资与礼尚往来三类,指出人情实质上是一种交换行为。资源分配理论认为,社会交换就是充分利用其中的一种或数种资源(金钱、实物、信息、地位、服务和感情等)来与他人进行互换,以达到互惠的目的。正式资源分配体制的不健全,导致人们被迫通过人情关系来获取一些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获得的社会资源。因此,协调各种关系就成为人们获得社会资源,更好地生存或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和分配的过度集中,导致以私情为重的传统伦理价值在当下备受尊崇,并得到广泛践行,形成了所谓的“人情依赖”。
  (一)人情隐含利益冲突,导致领导干部权力异化
  人情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交换行为。一些谋求资源者打着人情的幌子对领导干部展开“人情攻势”,事实上超出了正常人情交往范围。这种把领导干部当成利用工具的“放长线、钓大鱼”的畸形社会形态,其真正着眼点是领导干部的权力和地位所能够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收益,其实质是猎取权力的套索。人情往来讲究对等酬报,领导用权施予人情,受者必然心知肚明,回报以金钱、利益甚至情色。表面含情脉脉的人情只是媒介和掩饰,热络的人际交往的背后可能是精明甚至冷酷、狡诈的利益计算和趋炎附势的世态。至此,人情关系沦为一种交往手段,施者得到回报,受者则获得资源。“来是人情去是债”,当人情被赋予商品价值和功能,作为对等酬劳被明码标价参与社会资源交换,变成人际关系和公共关系的“硬通货”和“代金券”时,那些附着在人情上的种种消极属性已然扭曲了人情
[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