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4月中期

社会资本、自发秩序与农村公共池塘资源治理/马 源 武靖国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马 源 武靖国 日期:2017-04-26 16:33:56
学领域的外部性、产权、公共物品等理论为基础进行研究。有人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不力的原因归咎于我国独特的农村治理模式。这是一种政府直控型模式,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必然过于依赖政府作为,从而形成环境污染一元治理的格局。[1]相应地,提升农村环境治理效果,就要建立政府、市场、村民多方参与和良性互动的多元主体共治模式。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可能并非由政府直控型模式所直接导致,背后的原因特别复杂。如苏杨、马宙宙(2006)认为,管理体系不畅、资金来源不足、扶持措施不力、治理模式不适是农村环境污染日趋突出的原因,建议在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和转移支付力度的同时充分引入市场机制。
  社会资本的培育被认为是促进环境合作治理的重要环节。社会资本是一个相对于人力资本的概念,人力资本主要存在于个体之中,涉及个体的知识与技能等,而社会资本主要存在于人与人之间,涉及人与人关系范畴,主要包括信任、人际网络及声望等。[2]在农村生态环境治理中,通过规范、关系网络和信任机制的共同作用实现社会整合,可以有效促进社会参与和社会合作,从而弥补传统治理模式的真空,提升农村环境治理绩效。[1]事实上,农村的相互信任程度降低、村落归属感下降、参与意愿不足和规范制约功能丧失等社会资本存量现象,正是村治水平落后的重要原因。[3]所以,社会资本形成问题仍然是一个未充分讨论的问题。
  上述研究农村公共池塘资源治理的文献,分别从多中心自主治理秩序与政府一元治理秩序之间的差异、产权或经济水平影响、社会资本作用等方面进行了论述。这些理论之间存在内在联系,但没有就此形成一种整合框架,这正是本文试图着力之处。
  三、一个整合性框架
  人是生活在秩序中的,不同的秩序内具有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人际关系特质、不同的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本文的逻辑链条首先从人类社会的基本秩序开始。20世纪四五十年代,迈克尔?博兰尼在对二战后广受崇拜的集中计划生产秩序质疑的同时,论证了人类的自发秩序体系。同时代的哈耶克也在批判计划经济、国家干预主义等人为制造的秩序或被指导的秩序的过程中,提出了人类社会的自我成长的秩序、人类合作的扩展秩序等概念。可以说,集中指导秩序与自发秩序的分歧背后体现了百余年来支配政府行为选择的两种迥然不同的价值观和国家观。
  人类文明进步的过程是分工不断精细化的过程,而促进分工的基本动力是人们出于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而导致的交换行为。交换是以信任或社会资本为基础的,所以原始秩序下的人类交换必然是一种亲缘交换,仅仅局限在高信任度的亲属之中。经过长期重复博弈,交换范围可以扩展到邻居或周边部落,至此人们之间的交换仍然是一种人际关系化交换。文明的发展必然依赖于大量非人际关系化交换的产生。但陌生人之间的交换存在合同违约、欺骗、变相掠夺等信任风险,导致交换成本加速递增。此时,就需要国家组织作为第三方为交换双方提供合同履行保证,促进非人际关系化交换大幅度扩展,这是市场经济体制形成和完善的过程。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交换具有自发扩展的动能,是一种自发扩展秩序。在无外界干预或保证的情况下,这种交换的自发扩展或者信任的形成,必然是通过频繁的协商、交易等博弈方式进行的。对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