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组织内人际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研究/王生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生银 日期:2016-10-19 10:14:17
的基础是技术的可信与绩效的可靠(McAllister,1995)。Chowhury(2005)证实,认知信任对知识获取有显著影响。曲刚等(2011)发现,成员之间形成较高的专业知识信任度能提高知识共享的效率。双方的信任水平基于对方行为的预期。假设双方之间认知信任水平较低甚至不存在,那么任何一方都有可能为了自己利益的最大化,而不采取知识共享行为。相反,假如双方之间的认知水平很高,知识拥有者对对方具备的知识结构比较了解且具有很高期望,那么双方之间的责任感也会很高。由于彼此信任的水平比较高,知识拥有者在进行博弈决策时,可能会把对方的利益得失纳入考虑范围内,进而会主动进行知识共享。由此,提出假设H1:高水平的认知信任对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Holste等(2010)证实,同事间的情感信任关系会影响知识共享,特别是对隐性知识的分享作用更显著。还有部分学者选用实证方法证明了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的积极作用(Chowhury,2005;初浩楠等,2008)。情感信任注重人与人之间关注与关心的程度。人属于集群动物,有较强的归属动机与责任感。集体自我作为自我不可或缺的部分,一旦群体成员意识到自己和他人属于同一利益共同体,则会对该群体形成情感认同。知识共享可以提升群体绩效,进而提高群体地位和个人自尊,所以群体成员之间会主动进行知识分享。这也解释了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更能够相互信任且擅长共享知识尤其是隐性知识。由此,提出假设H2:高水平的情感信任对组织成员的知识共享行为产生积极影响。
  假设人际信任的两个维度都能对知识共享行为有显著影响,那么这两种影响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在知识共享过程中,认知信任对情感信任产生正向影响,认知信任水平提高,情感信任程度也会提高(罗婷等,2009)。McAllister(1995)研究发现,认知信任的产生领先于情感信任,且对情感信任产生积极影响。由于在工作关系中建立了较高的认知信任,双方有了一定的信任基础,同时二者又处于高水平情感信任的主体之间,双方的信任关系会更加亲密,经常无意识地进行知识交流。当对方遇到问题时,知识拥有者以自身具备的知识优势,主动、友好地表现出知识共享行为。组织成员之间较高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关系会促使他们愿意共享知识资源,并且相信共享知识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利后果。由此,提出假设H3:认知信任与情感信任的交互作用对知识共享行为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二)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意愿
  众多研究表明,组织想要知识共享,信任必不可少。路琳等(2011)研究发现,组织注重构建成员之间相互信任,组织成员共享知识资源的意愿会更高。知识共享意愿只有具备一定条件时才能形成,信任是形成知识共享意愿的关键因素。周密等(2006)通过研究证实了基于不同信任基础的知识共享行为,会有不同水平的知识共享意愿,且随着信任水平提高,知识分享意愿也会增强。从人际信任角度看,组织成员彼此之间的信任产生于认识了解和情感认同,双方之间的认知信任和情感信任的基础基于能力、认同和情感。不同的信任基础会带来不同类别的知识共享行为,如基于能力信任的指导关系、基于认同信任的集体关系和基于关心信任的协作关系。成员之间对彼此的能力有一定认知,这种认知更多体现在基于能力信任的指导关系中。这种关系中的知识拥有者往往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