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9月中期

组织内人际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的理论研究/王生银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生银 日期:2016-10-19 10:14:17
  保罗?S.麦耶斯在1997年阐述了适用于知识共享的组织系统设计方案[1]。有关知识共享的研究,在内容构建方面,多以组织知识和个体知识之间、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的辨识及如何转化为主(野中郁次郎,2004)。在技术构建方面,主要集中在公司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共享平台的分析和设计上(Ardichvili等,2003;Hoof等,2004)。在人际构建方面,关注行为主体彼此的信任水平,非正式组织成员之间更能够相互信任且擅长共享隐性知识,团队影响力及关系网中的结构洞效果、桥和强弱关系对知识共享的影响(Bartol等,2002;孙锐,2007;任志安等,2007)。
  (三)知识共享意愿
  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植根于人的行为本身,很难凭借强制手段实现分享,所以在知识共享时还要考虑行为主体的主观愿望。周密等(2006)基于知识主体分别从知识拥有者和知识分享者角度定义了知识共享意愿内涵。知识拥有者借助语言、文字、符号等方式传递自己的知识,强调知识传递;而知识分享者主要以问、听、读等形式进行知识收集,然后把所得的知识进行知识转化和知识储存,注重知识获取。本文只选取知识拥有者的知识共享意愿这一维度进行探讨并将其定义为:知识拥有者把自己的知识传递和共享给其他个体、群体及组织的主观意愿。
  (四)知识共享行为
  组织公民行为在本质上是属于组织成员职责外的角色行为,其中包含知识共享和其他助人行为[2]。在组织公民行为范畴内的知识共享行为,通常发生在组织情境之中,以个体的内在动机和主观规则进行行为选择。黄芳等(2010)从知识共享是一种行为过程这一角度,把知识共享行为的测量拓展成非正式、正式及书面交流的知识共享。该研究基于理性行为理论,把知识共享看作一种行为过程,突出该行为的交流互动本质,而把知识转移看作该行为过程的结果产物,并以此将其与知识共享进行区分。还有基于知识的流向把知识共享行为具体分为知识贡献与知识获取(罗婷等,2009),有着较强的实践性。结合本文知识拥有者的角度考虑,该行为属于知识贡献。基于行为内涵出发定义知识共享,即知识拥有者把具有个人特色且有用的知识、想法或建议向个人、群体或知识库传递与分享的过程。
  (五)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
  目前学界大体上从组织成员对上级、同级之间两层面展开对人际信任和知识共享关系的探讨,结果显示,认知信任、情感信任对知识共享有显著作用。初浩楠等(2008)从显性和隐性知识角度探讨人际信任对两种知识共享行为的作用。此外,还有从二维角度结合案例探讨组织承诺、组织沟通、计算机中介沟通与知识共享行为的关系(Hooff等,2004)。因此,现有研究能较为充分地证实人际信任与知识共享的关系,进而再深化到各变量结构维度的内在关系研究就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但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非简单而直接的,还可能受其他因素制约。本文选取知识共享意愿作为中介变量,重点研究两种信任能否通过知识共享意愿对知识共享行为形成积极影响。
  二、研究假设与理论模型
  信任与知识交流和学习密切相关,有助于推动知识共享。组织成员之间的知识共享意愿和行为最可能受到彼此信任关系的影响[3]。
  (一)认知信任、情感信任与知识共享行为
  对于认知信任,其产生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