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走在光谱两端的中间:群体性事件预警的美学路径/温志强 郝雅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温志强 郝雅立 日期:2016-07-13 09:42:44
体性事件的规避无一益处,甚至可能会成为冲突能量束的一支分光束而带来群体性行为的聚焦。
  四、美学启发:棱柱型社会折射出群体性事件预警的多元化解决路径
  弗雷德?W.里格斯借助棱柱散射的原理象征性地说明了转型社会行政生态的异质性、重叠性和形式主义。基于个体间的冲突能量犹如分散的光线一般,借助于闹大的聚光原理汇聚一处形成群体性能量,并附带高能量传递,带来灼伤性的毁灭。这时只要出现一个类似于棱柱的分光镜,携带高能量的白色光线就会经过折射、散射等自然过程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多样色彩,集体能量也会在此过程中得以消解。群体性冲突的预警治理需要探求棱柱型化解机制,力求带来不同主体审美活动中多彩世界的缤纷呈现。
  (一)以审美理解促进先验范畴的纠偏,预警对话性冲突
  康德把审美解释为先验范畴对世界的认知构成,主体的已有思想贯穿于其审美行为。现代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间性的活动,而不是片面的主体性活动,审美理解是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而非单线进路。例如,一项对话之所以能够表述一件事情,归根结底是由于对话双方的表达与解读,这种表达与解读都是建立在各自的先验范畴之上的。两个审美主体将对方视为有先验经验和自主判断的主体而非被动的客体,双方之间的信息交流并非单向的“信息支付”,而是你来我往的信息博弈。主体对话中基于先验认知的竞争与纠偏、适应与妥协共同构成了事件呈现出或平缓和谐、或激烈暴力的业态。为此,我们应该在良性互动的对话过程中学会自控、自省,不断分辨先验认知的适用场景,自觉纠正先验范畴的偏误,防范固有思想的错误指向。
  (二)以审美宽容达成不同视域的融合,预警视域性冲突
  评判视域的不同引发对事件意涵解读的不同,进而引发社会冲突已成为常态。任何主体的审美行为都有一个历史演进与现实场景的视域融合过程,这个过程的不一致、不同步必然会带来并拉大认知评判的异质性和差距感,由此以牺牲诸多差异为代价的社会共识难以建立。历史视域与当下视域、私人视域与公共视域的融合能使主体行为更多地考虑背景要素,以促进审美理解的实现、审美宽容的达成和审美共识的建设,这便是中性美学所倡导的“中和之美”的意旨。基于中性美学,将审美共识培育中形成的审美宽容放置于其他社会领域,那么规避和减少社会群体性冲突的这一政府行动便找到了社会合法性根基,实现社会主体彼此宽容、社会整体包容性发展的构想也就具备了可能性。
  (三)以审美超越实现社会主体地位平等,预警集体性冲突
  审美作为非物质性的生产(创造非物质性产品,如知识、信息、文本、语言、情感、关系等)的一种,以社会主体自身的价值体系和知识架构来评判客观世界,审美理解与审美评判作为一种话语性行为存在于各主体之间的社会活动中。话语即权力。作为一种社会力量,话语以其主体的学识背景、社会角色、身份地位等非主观因素的影响,不断被重复和传播,持续被强化和丰富,从而形成一种无形的社会力量,对另一方主体发挥支配性和役使性功能。“话语枷锁”带来现实主体地位不平等和社会多中心格局不均衡的加剧,增加了不同冲突话语体系之间产生对立、冲突的可能性。因此,审美超越需要客观看待审美主体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