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7月中期

走在光谱两端的中间:群体性事件预警的美学路径/温志强 郝雅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温志强 郝雅立 日期:2016-07-13 09:42:44
冲突走向公开性对抗。
  (三)审美冲突:“群体能量束”与“控制能量束”的较量
  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甚至在更狭窄的社会危机研究中,审美冲突是一种更具有组织性意涵的词语。它涉及不同主体之间基于最基本的审美共识的分歧而有组织性展开,所以,由于此语境下的审美冲突掺杂着利益纷争与地位博弈,此种冲突尤其体现为群体能量束与控制能量束这两种冲突能量束之间的较量。互为主客体的控制与反控制成为此类较量的主旋律,最终引发群体性事件。“征服不能消除主客对立,也不会带来自由,更不能达到审美的境界”[5],审美境界的实现依靠的不是暴力的控制与征服,而是建立在有序化的自由交流与平等讨论基础上的审美合一。
  三、预警型治理:群体性事件两类极端路径的“中和化”回归趋势
  “中性美学反对各主体间的道德互否,强调一种中庸的道德主义、自律主义式的自我反抗,它有强烈的内卷化色彩,使得个体放弃消极的生活态度和极端的行为取向”[6],放弃处于光谱两端的“淡写”或“浓描”的群体性事件处置方式,回归于一种意涵自我反思、自我控制、自我修复的内卷化的中和趋势。
  首先,内卷化的自我反思。中国传统的秩序情结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束缚在秩序维护的历史性偏好中。实现这一偏好的稳定性需要社会主体在面对审美分歧时自我反思。相对于人际矛盾的加剧和利益冲突的重叠,人们更加偏好于一种公平平等、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于是,人们所追求的秩序情结往往陷入一种“只求和、多让步”的秩序误区中,这种误区只能带来社会的表面平静,而深层稳定的不可求使得越来越多的冲突能量在被压制中积聚,愈发危险。为杜绝让步式的秩序构造思维,中性美学的审美路径强调客观性的自我认知和礼貌性的虚己让人,不做“不耐心的访民”。
  其次,主动控制以加速能量自行消解。相对于社会整体,人们更强调将个人嵌套在社会环境和历史背景中,在社会网络的连接点上根据社会需要赋予自身角色,并担任职责,承担义务。当集体汇聚于同一场域,恣意行事、不加控制的暴力行为的采取往往加快了对立双方主客体位置的互换频率,提升了对立能量积聚和爆发的速度,极易带来毁灭性的结果。任何一次群体性事件的规避归根结底都是基于对立双方自我控制基础上进行的协商对话或第三者裁决,在此过程中需要彼此适应,相互理解,妥协共生。
  再次,受到干扰之后的自我修复能力。中国社会公民缺少一种面对外来侵扰的免疫能力,易受到外来力量的干扰,并不断在机体之内繁殖新的干扰,相互叠加,使得社会一再失序。如此恶性循环使得具有秩序情结的社会公民走向另外一种极端,通过激烈的、非制度化的斗争来实现权利的偏好。自我修复是一种在长期历史演化过程中形成依靠自我进行康复的能力,在此能力培养中逐步完善其免疫能力,获得自我防御机制。
  总之,美学是属于整个社会共识基础之上的审美行为。公共权力的掌控者凭借职位权力、知识创造者凭借领域地位、舆论导向者凭借行业口碑将个人审美偏好和价值取向灌输于社会公民意识里,并意图主导社会审美活动的行为,这是缺乏理性的美学实践路径,社会公众一味执着于自我偏好也是缺乏思量的行动失范。这不仅对于群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