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6月中期

政治信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张文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文英 日期:2016-07-13 08:56:48
立政治信任。可以说,人格信任为辅、制度信任为主是立足于中国传统和现实、更适合中国国情的政治信任形式。
  2.进一步完善公共政策制定、执行和评估体系,提升公共政策满意度。政治权威对民意及时有效回应是赢得民众支持和信任的关键,公共政策满意度体现的是政府在制定政策时多大程度上回应和反映了民意。很多实证研究也表明,除了政府绩效之外,公共政策是影响政治信任的较为显著的因素。因此,在公共政策制定阶段,要强调科学、民主、合理;在公共政策执行阶段,要加强政策执行机制建设,加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监督,确保必要的政策执行资源投入等;在公共政策评估阶段,要看执行结果是否符合预期,并作为公共政策变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本次调查也考察了未来五年中央政府应着重解决的问题,结果显示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医疗卫生、收入分配、惩治腐败、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及基本养老;而天津市政府最应加强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排在前五名的依次是医疗卫生、基本养老、公共教育、住房保障和社会保障。
  3.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增加社会资本存量。社会资本具体表现为社会组织的特征,如信任、规范和社会网络等。从罗伯特?D.帕特南及国内一些学者的实证研究中可以得知,较低的社会资本不利于政治信任的形成,较高的社会资本也不一定即刻转化成政治信任,但社会资本存量将对政治信任产生持续的影响。因此,鼓励社会组织发展,首先,要改革现有的社会组织备案、登记和监管等相关制度,为社会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制度环境。其次,政府应加强与社会组织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发挥其提供服务、反映诉求和规范行为的作用,不仅可以弥补政府不到位和市场“失灵”的空白,还可以作为民众和政府之间的桥梁,促进政府与民众的良性互动。再次,要加强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的前提下,支持和鼓励其发展社会公益事业。
  4.妥善处置突发事件,将危机转换成重建政府形象、赢取民众理解和支持的机会。首先,要提高政府的媒介素养,做到信息公开透明。突发事件发生后,政府应在第一时间内将事件的背景和处置过程向社会公布,消除突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防止因信息不透明引起的“谣言满天飞”状况的发生。其次,地方政府在处置突发事件时,应大致遵循以下程序:事件发生后,及时介入,掌握基本情况;事件得到初步控制后,组织专门力量进行调查研究,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事件得到解决后,评估相关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撰写分析报告,为以后处置同类事件提供参考,同时,对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反思工作中的不足,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究和问责。
  5.正视和发掘传统文化中有利于提升政治信任水平的元素。从目前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没有随着制度的变迁而消亡,儒家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如贤能治国、重视家国、朋友信义等,依然可以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的精神动力。史天健、马得勇、肖唐镖等学者的研究也表明,以威权主义价值观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在提升政治信任水平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政府应加大传统文化教育力度,推进儒家“日常人生化”,使儒学在“修身、齐家”的私人领域继续发挥作用,这样可以间接对“治国、平天下”的公共领域产生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