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下“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内在逻辑的社会学解读/刘永飞 许佳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永飞 许佳君 日期:2016-06-07 09:10:33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体制。通过全面深化改革破除这些体制机制弊端,使经济发展更加高效、公平、可持续,政治更加清明、公正,文化日益多元与开放,社会管理体制健全有序,生态建设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党更加先进和纯洁,执政更加科学与民主,最终使社会从全面改革中获得发展资源,促使社会自身良性运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增强社会活力,开拓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前景;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坚决破除束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体制机制创新;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全面推进从严治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要目标,是社会良性运行的达鹄机制
  邓小平首先提出“小康”的概念,之后“小康社会”的模式日益明晰和丰富。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把“全面建设”改为“全面建成”,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并规划了时间表,指出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奠定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这与“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既紧密相连,又不断升华,既是对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承接和提升,又是实现“中国梦”这一奋斗目标的前提和基础。
  从结构功能主义分析范式的角度来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实基础。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来看,社会系统的有效运转需要一系列的目标存在,同时,要确定好这些目标之间的主次位置。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调动资源,引导社会系统的内在机制去努力实现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是中国社会这一综合系统运行的目标,而且是社会主义道路开拓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达鹄机制的存在可积极有效地调动各种社会资源,引导社会成员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奋斗,更有助于整个社会有效、良性地运行下去,呈现出更大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使广大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社会福祉。因此,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国家作为人民意志的集中体现,必须不断提出新目标和新课题,并且及时把这些目标和课题量化分解,按照缓急有序的原则予以完成。一方面,要发挥好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张力作用,努力加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努力规划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课题,为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