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3月中期

我国干部选拔任用制的历史考察及改革思考/王宝林 丁晓春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王宝林 丁晓春 日期:2016-04-07 16:08:36
征。
  2.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956年,党的八大后,随着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战争年代的干部选拔管理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需要。因此,中央决定逐步建立在中央和各级党委统一领导和管理下的分部分级管理干部制度。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展开后,尤其是“一五”计划的提出,大规模经济建设开始,国家迫切需要大量经济建设干部和技术人才。中央及时提出“又红又专”的干部标准。毛泽东强调,“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要达到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政治与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
  3.“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化大革命”十年,由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干部选拔任用成为遭到冲击的重灾区。新中国成立后干部制度建设的成绩和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被全盘否定,造反派组织掀起了一次又一次的夺权运动,大批原有的党政领导干部特别是老干部被夺了权,靠边站,党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不复存在。与此同时,大批“特殊”干部应运而生。例如,“以军代干”,还有大量的“以工代干”“以农代干”的干部。1968年9月,“全国山河一片红”时,军人担任省级“革委会”主任的就有20个,这种状况造成了党的干部队伍严重不纯,干部队伍素质明显下降。
  (三)制度化路径:改革开放以来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发展
  1.制度变迁的动力机制。外部压力:改革开放的需要和肃清“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现了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刻意义的伟大转折。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深化,干部工作在思想观念、管理体制、工作方法与工作制度等方面也越来越呈现出不相适应的一面,与此同时,“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各行各业全面进行了拨乱反正工作。因此,在党的中心任务转移和肃清“文化大革命”影响的双重外部压力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亟须改革和发展。
  内部冲突:原有干部制度的弊端和新观念的引进。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原来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和干部制度日益显露出不少弊端,严重影响甚至妨碍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这些弊端集中体现为五个现象: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实际上存在的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国外先进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人才测评、人才面试、人才资源配置、人才成长规律等被引入并普遍应用,提高了干部工作的科学化水平,也有力推进了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改革和完善。
  高层推动:邓小平等中共中央高层领导的推动作用。在制度变迁和转型的关键时期,中央高层领导人的推动起了关键性作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禁锢,展开了以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为先导的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其中就包括对党和国家领导制度整体性改革的思考。邓小平在1980年8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