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3月中期

“新共享”形态及组织影响解析/武 涛 刘叶婷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武 涛 刘叶婷 日期:2016-04-07 15:59:13
驱动力来看,信息化技术成为推动“新共享”的核心驱动力。一是信息技术降低了交易共享成本,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极大地降低了信息传递、信任建立、物资流动等一直以来困扰传统经济的交易成本,让闲置资源在不同主体间自由流动成为可能。二是信息技术让共享渠道更加实时准确,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使信息的分发与获取更及时、更容易,实现线下资源的中心调度和按需提供服务,使得大规模共享成为可能。
  3.从构成要素来看,未来信息社会是互联共享的。“新共享”强调的是经济共享、技术共享、资源共享和能力共享四大要素共同驱动下的“新共享”生态系统的形成,突出的是不同要素在不同领域间的融合共享。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新共享”形态的四个基本构成要素在内容上有着新的变革,如技术共享强调的是开源技术对社会及组织等带来的变革影响,资源共享新增加了数据资产等的共享。
  4.从运行机理来看,“新共享”形态是一个多要素、多主体共同组成的协同生态系统,它作为一种信息经济和信息技术催生下的新生态系统,网络基础设施、全社会“数字化”进程的加速、“数字居民”的个性化诉求等使其更多地呈现出泛在化、智能化、个性化特征。“新共享”形态演进的核心机理是:基于对旧有模式结构的分解,并在分解基础上实现跨要素、跨领域等方面跨界共享,推动不同主体、不同要素在不同领域间的融合,进而衍生出新的共享形态和共享模式。
  5.从发展绩效来看,“新共享”形态可能带来非线性的爆发式增长。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随着用户急速攀升和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的增长超越了线性约束,产业呈现出指数级增长的态势。另一方面,从IT时代到DT时代,数据和信息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通过数据、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共享,加速了劳动、资金及其他原有要素的流动共享,扩展了要素实际投入和生产效率,数据信息成为独立的要素,流动性进一步被释放出来,逐渐代替原有的稀缺资源成为经济活动的核心要素。
  三、“新共享”形态对组织的作用影响
  信息技术驱动下的“新共享”形态更多的是一种自发式共享,这种共享在组织中主要呈现出一种趋同式的“去”特征。这些新特征和新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种新的组织运行作用机制,共同推动经济社会朝着智能化、创新协同化的方向发展。
  (一)组织结构的“去实体化”
  在信息社会,社会和组织间的共享互联度不断强化,组织边界、行业边界、群体边界都朝着模糊化发展,“新共享”形态下的组织变得又“软”又“轻”,呈现出柔性化、弱连接、小微化、自组织等特点。一方面,虚拟化社交给实体组织带来巨大冲击。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网络应用的日渐广泛和受众群体范围的不断扩大,共享兴趣爱好、思想观点、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等已经成为社交媒体和社交网络能够流行的基础,被称为新的“社交货币”[3],人们基于这些“社交货币”形成了结构更为松散、关系更为人性化、时间更为弹性化的虚拟化社群组织。另一方面,自由职业者的不断增加使得组织“去实体化”成为新趋势。《2015年互联网趋势报告》指出,美国的自由职业者达到5300万,占总劳动力
[1][2][3][4][5]